家里多个人的好处是出门不用锁门,也不用担心回来晚了牲口没有喂。
鸡还好,毛驴拴在院子里,饿了没吃的,发起脾气来是可不会客气,两条蹄子乱踢都算轻的,就怕咬断绳子跑了。
他之前出门都是请李桂花帮忙看家,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王氏和李氏可没少说闲话,话里话多都是娘帮他干活,照顾孩子就太不尽心。
村里就是这样,哪怕已经分家,奶奶带孙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带,儿媳妇不骂,其他老人都有闲话,哪家老人不帮着儿女干活,活到老干到老才是村里老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倒不是说儿女都不孝,而是地里出产少,年轻人一年四季为家里几口嘴忙着,没空带孩子,只能靠老人帮忙。
总之,农村不养闲人,三岁大的孩子双抢时也要跟在大人后面捡掉落的稻穗。
王秀英不仅能看家,知道赵林要出门,还早早起床煮早餐,路上吃的饭团和水也准备好。
吃过早饭,赵林头顶破草帽,脚穿草鞋,依旧背着他的背篓朝县城出发。
一个人赶路,路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路上不停地把超越前面的人当目标,在连续超越多个人之后,县城也近在眼前。
守城门的士兵还是老样子,尽职尽责地检查每一个进城人的物品,遇到大件又或者贵重物品,税还要重一点。
赵林发实排在队伍中间,身上连个背篓都没有,早在到达城门附近,他就躲起来把背篓藏在空间。
因为没有行李,倒是没有被过多难,士兵看他一眼就挥手让他赶紧走,别影响他们检查下一个。
进了县城他又找到一个偏僻的死巷子,确实没人后才把背篓从空间拿出来。
出门的时候太阳还没露头,结果什么都还没买,太阳就升得老高,晒得人一身汗。
天气越来越热,大家出门购物的时间也提早许多,太阳出来后大街上的人都少许多。
赵林也懒得逛街,找三四家粮店问过粮价,挑了一家最便宜的买。
几家店的价格有些许差别,粮食的品质也有差别,最便宜的一家米看着还不错,但米里的小石头多,买回去还得好好挑选一番才能用。
买好的米放在背篓里,走到街边无人的角落收进空间,背篓又变空了。
赵林对这个空间最满意的一点是收取东西全靠意念,只要人不会凭空消失,用的时候再小心一点,差不多也能保证无失了。
买完米,又去买肉,最后一站依旧是杂货店。
他要买的东西不多,但村里人拜托他带的东西可不少,一堆不值钱的针头线脑,他看着都头晕,直接把单子给掌柜,让他按单拿货。
好在掌柜的识字,只是好奇赵林的身份,原以来只是一个乡下的穷小子,没想到还识字,能识字的人家身家应该没想像中的穷,以后倒是可以更客气几分。
赵林只当没瞧见掌柜的态度变化,他只是买个东西,只要东西便宜不打骂顾客,他也没有那种非把自己当上帝的顾客心理。
店里小伙计不识字,掌柜的亲自动手为赵林服务,很快配齐他所需要的东西。
算账的时候,他还在拨算盘珠子,赵林已经算好。
“七千三百八十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