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库和税收的事情,还真怪不得朱标。
本来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本就不如武昌。
在朱元璋开始将国家财政方面的事情交给朱标之前,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既然朱标不知道之前的情况,那在他接手之后,自然是不清楚有那些问题。
更何况,财政问题本来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这种微瑕,还是不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这种,就更不容易被发现了。
朱桢连忙替朱标说清。
“这件事情确实不怪大哥。”
“问题还是出在国家发展不均衡这上面。”
“这才会给大家一种整体都发展起来的感觉,但实际上还是出现了贫富差距。”
“所以儿臣在和诸位藩王们商谈修路的事情之后,才发现了这个问题。”
“不过由于之前两国联姻,耽误了些时间。”
“最近该行的礼数都已经结束,这才像父皇提起这件事情。”
朱元璋倒也没有真的生气。
他只是觉得,朱标在这方面确实还需要好好磨练一下。
朱元璋本就宠爱朱标。
作为一国储君,朱元璋对他的要求自然是要更高一些。
否则等将来朱标上位以后,又有谁会对他臣服?
自己和马皇后在的时候,还能够帮到朱标,要是不在了,那就真的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
“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隐患,那你有什么想法?”
“还有你在奏折当中说的运用各地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自然是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现阶段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大明的未来确实很大的隐患。
“正如同我说的,各地的资源大不相同。”
“若是能够运用起来,发挥各地的优势,变能够让除了武昌之外的地方更好的发展。”
“举个例子,就好比我们能够将东蓬莱的海产运过来,将他们没有东西运过去。”
随后,朱桢又举了一个例子。
北方的土地更适合种植小麦,南方更适合种植水稻。
山西的煤矿资源丰富,武昌盛产大闸蟹小龙虾等等。
朱元璋听了之后,终于明白朱桢的意思。
“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想要让全国都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