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试图“蹭热度”的专家机构当晚紧急删帖,更有“蜂窝快训班”直接宣布停办。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也开启了新功能——“制度轨迹验证器”。
只要上传制度文件、议事过程、分账流程等,系统将自动比对是否与原始演化路径相符,一旦发现“模板套用”“数据伪造”行为,立即亮黄灯,限制推广。
网友笑称:“你想贴制度上墙?先过一关,别让陈家村贴你上墙。”
而真正懂的人却知道:
这不是打脸,这是护道。
制度,怕的不是质疑,怕的是“变味复制”。
……
当天晚上,陈家村祠堂内,陈鹏飞拿着厚厚一摞举报材料,沉声道:
“咱干制度,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每个规矩都能在泥地里站起来。”
“你们以为咱这三年,写出来的是一份方案,其实是几十个被人骂过、被会议砸过、被群众摔桌子的流程。”
“咱能赢,是因为咱从来不怕被看。”
“但要是有人拿着咱的脸皮去骗钱,那咱就得让他知道——规矩,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演的。”
众人肃然。
张浩拿起红笔,在制度墙一角写下四个大字:
“敢抄,敢封!”
——这是蜂窝制度第一次不靠对抗外力,而是主动出击,清洗伪装者,护住根本。
而这一夜,全网评论刷屏:
“这是我见过最清醒的村庄。”
“当别人忙着出‘乡村振兴案例集’,陈家村在搞‘制度追责公开课’。”
“蜂窝制度,不是宣传品,是审查者。”
也就是这一晚,蜂窝制度真正完成了从“样板制度”到“治理品牌”的蜕变——
不再是一个好案例,而是一种无法剽窃、只能学习的“原始治理力量”。
打假风波平息后,蜂窝平台没有松劲,反而将制度防线推得更远。
陈鹏飞亲自主持,推出一项全新机制:
“制度签字人认证”
这项机制一出,全体制度建设者、执行者、议事人、审核人,皆需实名确认、留痕归档,平台为其颁发唯一编号的“制度签字人证书”。
“从今往后,谁敢改一条制度流程,谁就得签名;谁签了名,就得为它的生死负责。”张玉英语气铿锵,“咱不是在搞干部问责,咱是在搞制度负责。”
更关键的是,平台同步启用“制度责任卡”。
凡新建制度,卡片上要写明:
?谁提的?
?谁参与的?
?谁反对过?
?谁执行的?
?谁承担失败后的修复义务?
一条规矩,从出生就被写上“谁养的”。
吴凡拿起责任卡当场感叹:“以后村里谁再说‘不是我弄的’,咱一翻这张卡,就知道谁拍的板。”
这套机制上线,不仅提升了蜂窝制度的可信度,更真正完成了一件事:
规矩第一次有了“人脸”与“责任指向”。
陈鹏飞深知——治理不能靠规矩走天下,得靠人认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