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兰笑着答,“只要你敢保证质量。”
……
四月中旬,市里组织了“农村产业品牌创意大赛”
,陈家村第一次派人参赛。
林璐璐带着三张设计图、一段短片、一组产品实样上台汇报。
短片中,是陈鹏飞带着村民翻地的镜头,是芳兰在罐头组指导女工贴标的身影,是陈支书在会议室用老花镜一笔一笔签署入社协议的画面。
她的解说词不复杂:
“我们来自秦岭边上的陈家村,‘蜜果牌’不是一家公司的产品,而是一群村民合伙干出来的结果。”
“我们没有广告团队,没有城市包装,有的只是每一滴真蜂蜜、每一片亲手削的果肉、每一笔明明白白写下来的工分。”
“但我们想试试,能不能用这些东西,换来一个属于乡村的品牌地位。”
那一天,全场静默,最后掌声雷动。
评委评价说:“这是乡村品牌从‘样板展示’到‘市场价值’的一次真正转身。”
最终,“蜜果牌”
获得“最具潜力品牌奖”
,并被推荐入驻市优品馆的重点推介区。
……
奖杯拿回村的那天,陈鹏飞没有立刻庆祝。
他在厂区开了个小会,只讲了一句话:
“这只是块牌子,能不能立得住,还得看我们下半年是不是真能靠品牌卖货,而不是靠故事拿奖。”
众人点头。
“咱下一步准备怎么走?”
陈支书问。
“搞内部评级系统。”
陈鹏飞答,“以后每一批产品,都要挂上负责人的编码,谁负责贴标,谁负责封罐,谁负责检测,出了问题追得清,做好了也能奖励到人。”
“把‘脸面’变成‘责任’。”
“还要搞季度品牌讲评会,让大家都参与、都提意见,谁提的方案被采纳,年底加分加奖。”
“这不就是把厂子真的当公司来管了?”
有人小声说。
陈鹏飞听见了,回头笑着说:“错了,我们不是把厂子当公司,而是把村当公司,人人是股东,个个是合伙人。”
这话一出,屋里沉默了一会,随后有人小声说:“那我们今年,还能分账不?”
“当然能,而且我保证比去年多。”
陈鹏飞答得斩钉截铁。
……
四月底的一天傍晚,陈鹏飞站在厂区门口,看着一辆辆满载罐头和蜂蜜的货车从水泥路上开出村口,驶向城里、驶向超市、驶向一个更远的地方。
春风吹来,旗帜猎猎作响。
他心里忽然响起那句从前只敢在梦里说出的话:
“让陈家村的名字,不止写在地图上,也写在每一个吃过我们果子和蜜的人心里。”
芳兰走过来,把工作清单交给他:“明天还有十箱特供货要送走。”
“走得越远,咱越得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