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一下,看了眼下面的村民,语气加重,“这可是个机会,不是谁都有!”
“下午回去让家里人把能卖的山货都翻出来,明天上午统一送到村部来。
记住,是上午,过时不收!”
底下顿时炸了锅,大家一边低头商量自家有啥山货,一边抬头问:
“怎么换?多少钱一斤?”
“用粮食换,一斤换三斤红薯!”
陈建祖语气斩钉截铁,“不换钱。
你们又没票,要钱干啥?”
“那山货都收啥?”
又有人问。
坐一边的村会计翻着本子,一边念:
“榛子、松子、核桃、板栗、干野菜、干蘑菇、木耳这些都要。”
这时候有人高声问:“鹏飞,那人参、鹿茸、虎骨、灵芝这些收不?”
陈鹏飞愣了一下,心里“咯噔”
一声——他都忘了咱这山里人手上可能藏着这玩意!
“都收!”
陈鹏飞当即回道,“比较值钱的东西可以单独找我谈,我下午就在村部,专门处理这个。”
“蜂蜜收吗?”
一个怯怯的声音传来,陈鹏飞顺着声音一看,是村里那个叫大壮的孩子,瘦瘦小小的,眼神干净。
他家情况村里都知道,爹娘都在抗战时牺牲了,就剩奶奶一人带着他,靠几箱土蜂勉强糊口。
“大壮,收!”
陈鹏飞点了点头,“你别走,等会我找你说话。”
大壮用力点了点头。
这时,村里一个年轻媳妇站起来开口:“大队长,我娘家那边……”
话还没说完,坐一旁的妇女主任刘秀华直接打断了她:
“咱村谁没娘家?你有娘家,别人也有。
人家就收几千斤,咱村一百多户,每户百十斤都差不多。
哪还能轮得上你娘家?”
她顿了顿,眼神一扫全场,声音高了两分:“我把话放这儿,谁家要是带外村的亲戚来参合这事,就说明你家不缺粮,那就别卖,把份让给缺粮的。
互相盯着,有人发现谁往村里带外人送山货,来我这儿举报——村里奖励二十斤玉米面!”
场子一下子静了,大伙眼神里都多了点小算盘。
陈鹏飞在一旁看着,心说:这些干部,一个个心细如发,招呼打得滴水不漏。
会后,村民们赶紧往家赶,开始翻箱倒柜找山货去了。
陈鹏飞把大壮喊到身边,带着他一起进了办公室。
屋里坐着陈铁栓、会计和妇女主任刘秀华,三人正议论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