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村再出狠招:全国来抄作业?先交失败作业本!】
点赞十万,评论炸裂。
“太燃了,这才是真正的农村反杀!”
“有一种自信,叫你先翻我黑榜再来学我白皮书!”
“这不是制度,是人格底气。”
而陈鹏飞转身,把“蜂窝制度复制孵化中心”牌子钉在祠堂东墙上,留下一句:
“陈家村,今日起,不当你们的模板,我们当你们的考官。”
就在全国制度代表还在陈家村贴墙学制度时,一通看似普通的电话,打进了蜂窝平台办公室。
“你好,请问是蜂窝体系的负责团队吗?我们是‘凯维信农投基金’,总部在新加坡,我们对贵村制度化经营极感兴趣,有投资意向……”
对方话语谦和、语调温和,甚至一开口就表明:“我们不图控制权,只想以合伙人身份投资,推动蜂窝机制的‘国际农村共识样板’建设。”
张玉英一听“国际化”三个字,当场警惕:“他们这是想搞品牌外包装,把咱制度名字挂他们头上?”
吴凡也皱眉:“他们拿咱的制度去圈外国的钱,自己分利润,咱村人却成了他们的展品。”
陈鹏飞没急着表态,而是淡淡一句:“来人了吗?”
“明天就到,说是带了一支专家团队,还要直播观摩。”
第二天,十几位穿着西装、胸口挂着“国际共建农村调研组”徽章的中外人士,抵达陈家村,带来的第一件东西——不是合同,不是投资书,而是一份精装厚册。
封面写着:
《蜂窝制度品牌国际化战略合作白皮书》
张浩接过翻了翻,脸色瞬间沉了。
第一页内容赫然写着:
“我们建议将蜂窝制度打造成‘亚太乡村共建第一范式’,命名为‘ho-nest
system’,以清晰可复制、可快速输出为特征,通过我们的媒体渠道、资本网络,面向多个国家进行标准输出……”
“为利于国际推广,建议将部分制度术语进行优化:如‘共议会’改为‘村民共识引导机制’;‘贴账上墙’改为‘数据公开板’;‘制度失败备案’简化为‘可改进机制记录’……”
陈鹏飞看完,笑了。
笑得很轻,却冷得像冰。
“你们想给我们制度‘美化’成英文包装,然后拿去当你们资本产品的一环?”
一位西方顾问试图解释:“这叫双向赋能,我们帮你们推广到全球,你们也可以拥有国际村庄治理样板的首位权——当然,署名可以共同。”
陈鹏飞站起,声音平静但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