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站起:“我要去甘南片区,那儿老村多,思想也旧,我们正好去点火。”
张玉英咬牙:“龙虎村负责中线,我亲自领队。”
吴凡拎起包:“我往西北走,骑摩托也得骑过去!”
林璐璐望向陈鹏飞:“你呢?”
陈鹏飞看着外头快下雨的天,忽然笑了:
“我哪儿也不去,我守家。”
“这祠堂是根,平台是骨,我守着它,你们去飞。”
他话音落地,众人一愣,继而神情肃然。
这一刻,他们仿佛回到了最初那年——一张制度卡片、一块公示栏、一场无麦冬夜的村会。
制度的种子,从没离开过土地。
……
第三天清晨,四路讲习队正式出发。
蜂窝平台发布公告:
【蜂窝制度线下宣讲队启动,标志蜂窝进入“地走时期”】
“平台被封,制度上山,讲的是规矩,也是命。”
而各地的反馈,出乎所有人意料。
——不是恐慌,不是退缩,而是燎原之势的响应!
“我们村愿意当讲习首站,祠堂已清理!”
“我们出两台三轮车,送你们到下一个村!”
“我们村民已经报名了,要听‘那一套让制度会自己长’的说法!”
蜂窝平台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地下广播站”,不发公告,不传文件,只发布一句话:
“今晚在哪个村,有讲习会,谁来听,谁来讲。”
而那些曾被认为“没文化、不懂制度”的普通村民,一个个坐上板凳,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还举手问:
“那你们制度犯错咋改的?”
“这个共田红利怎么算我们也能用不?”
“你说让我们选代表,是选会说话的,还是选有地的?”
制度,不再是他们理解不了的“东西”,而是他们想参与、敢参与的“事儿”。
短短一周内,蜂窝线下讲习队走过37个村,累计讲座超过百场,收回有效问卷1685份。
而另一边,市里派出的人来暗访,结果看到的却是——
一块块晒谷场上围着人的讲习圈,一张张破木板上写着制度流程图,一位位村妇、老汉、青年都在问、在记、在改。
有人震惊:“你们这是在搞‘村治大跃进’?”
林璐璐淡淡一笑:
“不,我们是在种风。”
“风种下去了,吹哪儿,是它的事。”
这话,传回陈家村,陈鹏飞坐在祠堂门前,喝着一口麦茶,轻轻应了一句:
“吹起来了。”
“谁都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