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清妖 傲骨铁心在线 > 第40章 大人我那个知县(第1页)

第40章 大人我那个知县(第1页)

刘墉的羡慕嫉妒可以理解,清朝进士平均考中年龄为34岁,这意味大多数官员仕途起点就是34岁。

当然,这是汉员,旗员不在此列。

汉员新科进士通常外放知县或部院任职,以外放知县为例,想从七品知县熬到从二品布政,需经知县、知府、道员、按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顺风顺水的话再以四年任期计至少需要十六年。

如此,汉员出任布政使的年龄普遍应在五十岁左右。

刘墉本人是32岁考中的进士,因其父刘统勋是当时首席军机大臣关系,当年就被派往广东任乡试正考官,从五品起步。

36岁即出任江苏学政,成为一省要员,可谓春风得意。

不过刘统勋死后,刘墉的仕途便陷入长期停滞,长达二十年未进一步,最高只任过陕西按察使。

57岁那年,眼见不少官员凭借文狱大案飞黄腾达,刘墉寂寞难耐旋在江苏也掀起文狱大案。

其实刘墉玩弄文狱案早有前科,乾隆二十四年其任江苏学政时,江苏沛县监生阎大镛因抗粮拒差被捕,因监生归学政衙门管,因此刘墉派人搜查阎家,结果在阎家发现诗稿残页及焚书痕迹。

查出阎大镛曾因母亲未被列入地方志《节孝传》作《俣俣集》讽刺官府,书中直书乾隆名讳。

这在当时属大不敬。

刘墉知此事后如获至宝,主动上书将阎大镛的诗稿定为“悖逆文字”,要求严惩。最终阎大镛被斩首,涉事县令革职查办。

算是小试身手。

刘墉也因此被调到山西任实权的省会知府。

乾隆四十三年刘墉复任江苏学政时已经57岁,眼见仕途无望,偏有江苏东台徐家因田产纠纷被仇家蔡嘉树告发,指其祖父徐述夔诗集《一柱楼诗》中“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句影射反清复明。

刘墉获知此事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主导介入查办,判定诗句“悖逆”,导致徐述夔遭开棺戮尸,孙辈斩首,家族200余人株连(流放、为奴)。

因这桩文狱大案,刘墉才被破格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六十岁那年外任湖南巡抚,如愿成为封疆大吏。

只江苏读书人皆骂刘墉为酷吏,拿读书人的鲜血染红他的顶戴,名声口碑极差。

酷吏不酷吏的刘墉不在乎,只他的履历和二十出头就代理安徽布政,实任安徽粮道、徽宁池太道的赵有禄比起来,升迁速度明显不够瞧。

就赵有禄的升迁速度,一般旗员也是比不得的,得是那些皇亲贵胄才能比。

如福家那几位。

因而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不知道赵有禄这小子走了什么狗屎运,能被老太爷如此看重,如此违规提拔。

照这速度下去,那赵有禄怕是三十不到就能成为封疆大吏,要是个满洲人也就罢了,见怪不怪,偏是个汉人,纵是被老太爷赏了内务府公中包衣出身,本质上也还是个汉人。

一个汉人且一年前还是个九品小官突然窜成一省二把手,别说刘墉难受,在场的中堂、部堂除了和珅,哪个不在心里骂娘。

然而表现出来的却是沉默。

无声的抗议。

没人敢劝谏老太爷这不合规矩,严重坏了大清的组织条例,因为老太爷做事就一个调调——“你们越反对,朕就越要做。”

朕,就是这么条汉子!

活脱脱的世宗爷第二。

都老糊涂这样了,谁敢触老糊涂的霉头?

别人不高兴,和珅却是高兴坏了,因为他从这个任命中嗅到一丝不平常的味道。

皇上还是向着他的!

要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狗腿子”赵有禄代理安徽布政呢。

布政使名义上归巡抚节制,实际是各干各的,未必就要完全听从巡抚指挥,因为布政使也有密奏专折的权力。

朱珪这个巡抚没有加兵部侍郎衔,因此只是从二品。安徽布政也是从二品,仅品级上巡抚就没压布政一头。

一旦巡抚和布政就哪件事发生冲突,意见相左,届时就需要朝廷裁断。

很明显,皇上虽然仍无意拿下朱珪,但对朱珪已经是极度不满,否则,不会如此安排。

这个安排本身在和珅看来就是对朱珪的一次严重警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