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素材 > 第四章 习惯是机会的分水岭(第5页)

第四章 习惯是机会的分水岭(第5页)

在波斯的一所学校里,老师在教一位孩子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念A,”老师教道。但那孩子抬起头来摇了摇,咬紧嘴唇不出声。

老师耐着性子和气地说:“好孩子,请跟我念A,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可那孩子仍然不开口,只用他大大的眼睛望着老师。老师失去耐心,大喊:“A!”

可那孩子嘴里只是发出“嗯嗯”的声音。老师没办法了,只好找来这孩子的父亲,两人一起命令这孩子念A。最后孩子屈服了,从他嘴里发出一个清清楚楚的A字。老师被成功所鼓舞,说:“太好子,现在念B。”

可那孩子却火了,用他的小拳头敲着课桌喊道:“够了!我就知道念了A会有什么事。我念了A你就会让我念B,然后我就得背整个字母表,还得学读和写,后面还有算术题要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念A!”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小孩是个天才的预见家,因为他的思维与远见已经超出了大人们想象的空间。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他不尽快转变他对学习的观念,他这一生都将失去成功的机会。因为他拒绝了成功最有利的工具——知识。

有些人天真地幻想自己一个天才,无须学习就能拥有很高的才能。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天才只不过是人们头顶上的一个光环,一顶帽子,如果它的底下没有一个装满智慧与知识的头脑,“天才”也将一文不值。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的追求和经验,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奥秘而有所收获。

有个年轻人想向苏格拉底学知识。苏格拉底就把他带到一条小河边,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但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只见苏格拉底“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去了。这个年轻人不解:难道大师要教我游泳?这时,苏格拉底向年轻人招了招手,示意他下来。年轻人也糊里糊涂地跳下了水。

刚一下水,苏格拉底就把他的头摁到了水里,年轻人本能地挣扎出水面,苏格拉底又一次把他的头摁到了水里,这次用的力气更大,年轻人拼命挣扎,刚一露出水面,又被苏格拉底第三次死死地摁到了水里。这一次,年轻人可顾不了那么多了,拼命挣扎,到了水面后就没命地往岸上跑。跑上岸后,他打着哆嗦说:“大、大、大师,你要干什么?”

苏格拉底理也不理这位年轻人就上了岸。当他转身远去的时候,年轻人感觉好像有些事情还没有明白,于是,他就追上去对苏格拉底说:“大师,恕我愚昧,刚才您的做法我还是没有悟过来,能告诉我吗?”

苏格拉底说:“年轻人,如果你真的想跟我学知识,你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学一门知识或做一件事情,只满足于我想学好做好,是学不好也做不好的,要有溺水者求生一样的强烈欲望,你才能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

因此说,要想成功,一定要努力地汲取知识!因为早在百年以前,伟大导师培根就告诉过我们:知识就是力量!

失去联想也会失去机会

我们因思想而跃腾,因视野而攀升。机会就在我们的头脑中。

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设计创作出新的作品。而在人的一生中,失去联想,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

在美国各大学心理学论坛上最流行、常为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例子是两位专家买猫的启示,这个例子形象逼真地阐明了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义所在。

美国有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著名的金字塔。到埃及住进宾馆后,逻辑学家仍然习以为常地写起自己的旅行日记,工程师则独自倘佯在街头,忽然他耳边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卖猫啊,卖猫啊”。

工程师一看,在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这位妇人解释说,这只玩具猫是祖传宝物,因孙子病重,不得已才出卖以换取住院治疗费。工程师用手一举猫,发现猫身很重,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的。

于是,工程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一算,觉得行,就同意了。工程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宾馆,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大珍珠,少说也值上千美元,忙问朋友是怎么一回事。当工程师讲完缘由,逻辑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

工程师回答说:“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逻辑学家听后,忙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人200美元,把猫买了回来。工程师见后,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个没眼珠的铁猫”。

逻辑学家却不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琢磨这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的印迹,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了一遍,俨然如一只铁猫。对此,工程师十分后悔。

此时,逻辑学家转过来嘲笑他说:“你虽然知识很渊博,可就是缺乏一种思维的艺术,分析和判断事情不全面深入。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还有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已陷入困境,应另辟蹊径,要时刻保持头脑的开放状态,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企图上。要让思路发散,穷尽选言支,即从为数很少的条件线索出发,多方向、多角度立体式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可见,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联想,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将会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进取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

敲击木酒桶,到胸腔叩诊和听诊器的发明,又是一个利用联系原理展开思维联想活动而得到的结果。其故事原委如下:300多年前,一位奥地利医生给一个胸腔有疾的人看病,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出听诊器和X射线光透视技术,医生无法发现病在哪里,病人不治而亡,后来经尸体解剖,才知道死者的胸腔已经发炎化脓,而且胸腔内积了不少水。结果这位医生非常自责,决心要研究判断胸腔积水的方法,但久思不得其解。恰巧,这位医生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卖酒商,父亲不仅能识别酒的好坏,而且不用开桶,只要用手指敲敲酒桶,就能估量出桶里面酒的数量。医生在他父亲敲酒桶举动的启发下想到,人的胸腔不是和酒桶有相似之处吗?父亲既然通过敲酒桶发出的声响可以判断桶里有多少酒,那么,如果人的胸腔内积了水,敲起来的声音也一定和正常人不一样。此后,这个医生再给病人检查胸部时,就用手敲敲听听;他通过对许多病人和正常人的胸部的敲击比较,终于能从几个部位的敲击声中,诊断出胸腔是否有病?这种诊断方法就是现在医学上所称的“叩诊法”。

后来,这种“叩诊”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男医生雷克给一位心脏有病的贵妇人看病时,为难了。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参与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件事情,孩子们在一棵圆木的一头用针乱划,另一头用耳朵贴近圆木能听到搔刮声,而且还很清晰。在此事的启发下,他请人拿来一张纸,把纸紧紧卷成一个圆筒,一端放在那妇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听到病人的心率声,甚至于比直接用耳朵贴着病人胸部听的效果更好。后来他就根据这一原理,把卷纸改成小圆木,再改成现在的橡皮管,另一头改进为贴在病患者胸部能产生共鸣的小盒,就成了现在的听诊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