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重生之我是阿斗短剧免费观看 > 第224部分(第2页)

第224部分(第2页)

他这一生,救治病人无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不知道见过多少回,看惯了一边是一掷千金的豪门,一边是因为买不起药硬扛着,抗不过就白白病死的贫苦百姓。

所以他通常给有钱人看病就会收的很贵,而给贫民看病就经常免费。为了救治流民和病患,他散尽家财。他张家本也是南阳大族,天下大乱,流民无数,可是他散尽家财也不过杯水车薪,流民实在太多,他又能救治多少人?只能徒叹奈何。

“千真万确。”中年文士解释道。

“神医您试想一下,您一个人一天下来,再了不起,也只能救治一百多人。但是,如果我们小公子医院里有10个像你医术那么精湛的大夫,就能救治1千多人,如果有一百个呢?”

张仲景砰然心动,是啊,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生活在这个没有自动化装置,什么都靠一双手、两只脚的社会的人体会特别大。

“这个什么医院,真的有那么多大夫吗?”张仲景不由得问。

“是‘百姓医院’!这就涉及到小公子办院的理念问题。这个医院不但是一座给人看病的病院,它还是一座学院,一座医学院。

这里将聘请天下有名的大夫,除了给病人看病外,还会开堂讲课,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大夫们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夫,也可以使大夫们的医术越来越好。”

没错,刘厚办这个医院当然不止是一个单纯为人治病的医疗机构,而是一座“产、学、研”一体的机构,类似于后世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

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大夫,使一些优秀的大夫宝贵的经验得到传承。后世都说华佗是神医,传说中他的医术是神乎其技,可是他的青囊书被烧,医术没有流传下来,留下千古遗憾。刘厚就是为了填补这样的遗憾所以毅然决定设立医院的。

同时,刘厚还想借助这样的机构,促使各大名家之间多点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且对医学技术开展研究,促进医疗行业的良性循环。

张仲景听到这话,眼前一亮,对啊,这个方法好,如此一来,必然可以培养出大批医生,再也不怕病患过多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前提是要求各位医学大家都有无私之心,肯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共享。就是不知道张神医肯不肯将您的毕生医术传授给他人,小公子听说你著的《伤寒杂病论》可称为“医方之祖”,若能流传开去,必能活人无数。”中年文士接着问。

在古代,各种技术都是秘而不宣的,各种看家本领是人家吃饭的凭借,历来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所以,很多技艺都是家传的。

另外,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所以师傅教徒弟,经常会留一手。

这些传统,或者说是陋习,导致了很多技艺的失传,中华民族上下几千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文化水平一度远远领先于世界。然而无数文化被创造出来,又有无数文化湮灭于历史长河,和国人这种法不外传的思想关系很大,这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基于以上的原因,中年文士提出这种要求其实是很冒昧的,不过张仲景不是一般人,他是博爱无私的“医圣”,显然中年文士是了解他的性格的。果然,张仲景听到他这样说,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只要能医治更多病患,老夫又何惜我这一身的本领。只是,老夫这《伤寒杂病论》刚成书不久,你家公子难道读过拙作?”

这个时候,张仲景刚完成《伤寒杂病论》的写作,看过的人没几个,更没有刊印出版一说,所以对于中年文士口中的小公子竟然知道他这本书感到很惊奇。

“这……”中年文士一时语塞。他对于这件事倒不感到惊奇。自家小公子拜左慈左仙翁为师,从小就表现出诸多神奇的地方出来。左慈更是一次次表现出未卜先知的本领。对于这充满神秘感的两师徒能知道些什么世人所不知道的秘密,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神医可知道,我家小公子聪慧过人,从小就博览群书,所学非常驳杂。而且,他自小就拜左慈左仙翁为师,常常表现出神异之处。”他的意思是说,人家是神仙的弟子,有什么不知道的。

“左元放的事迹我倒是略有耳闻,没想到他竟然是你家小公子的师傅。”

“是,据说当年左仙翁在天柱山炼丹,夜观天象,发现帝星现于南方,于是一路寻找,最后找到荆州,收我家小公子为徒。”意思是说,我家公子是天命之人,你看着办吧。

“哼!简直是妖言惑众,什么帝星,什么夜观天象,不过是方士骗人的把戏。”作为一位医生,张仲景是不信神鬼之说的。人家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医家所用的五行理论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所以,如果给他讲后世的辩证法、唯物主义,他一定很容易接受。

“不过那个小子我倒是有印象。当年在荆州给甘夫人治病时,老夫看他对医学之道颇有兴趣,还赠了一本《辨伤寒》给他。没想到他竟然一直关注老夫,也算这小子有心。”

《辨伤寒》应该是《伤寒杂病论》的前身、简略版。当时张仲景还没完成后者的写作,因此只赠与刘厚《辩伤寒》一书。

张仲景也据此认为,刘厚一定是读《辩伤寒》读出兴趣来了,故而一直关注自己的动向,现在打听到自己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于是派人来邀请自己。

想通这点,他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中年文士也松了一口气,你自己想通就好,不用他继续为难解释了。

第七章 张仲景

第七章张仲景

长沙太守大堂,一条人龙从大堂延伸到大街上。一名白发老者坐于堂中给人把脉毕,提笔刷刷开了个药方,交给身边的童子抓药。

然后对患者道:“无妨,无妨,你这病无需担心,你把这药拿回去,三碗水煮成一碗,每天两次,三天后,你的病自然痊愈。”

患者是个衣服破烂、满脸污垢的中年人,拿到童子递来的药包后,不禁泪流满脸,跪下给老者“砰、砰、砰”地磕了几个响头。

“感谢张太守,要不是张太守可怜,小可这条小命可就没啦,呜呜呜……”

一位太守“不务正业”给人看病?没错,历史上也只有一位这样亲民的太守。如此关心民间疾苦的官老爷,也只有“医圣”张机张仲景了。

传说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xx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