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海也列出三千多套五百多元每平方的砖混结构小高层,就在电子产业园附近,算现房,然后蒲东有千多套滞销的四百多元单价。
但这些必须沪海本地户口才能购买。
最后打着港资现代社区的即将封顶楼盘,标价1200元,涉外社区宣传就是1500美元左右,还有沪海地产总公司拟开发的高档社区楼盘,也标价1000元。
这仨不限户口。
就沪海嘛,哪怕在这时候也是有自己那套运转逻辑,不会守着那个几百块的价格,我们才没涨价,一直都这么贵!
于是本意是想通过房地产这种最贵的商品,来表达个经济秩序是稳定的,没有物价飞涨。
结果直接把所有消费需求都转到房地产上面去了。
半个月左右,本来颇为疯狂的抢购风潮,愣是被全国突然推动的房地产销售给抢走了注意力。
同时腾出手来的有关方面又狠狠的抓了一批趁机涨价的“奸商”。
哪怕餐饮食品、衣物面料确实有涨价。
但绝大部分地方还处于农业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肉蛋菜这种涨价,有相当原因是城镇地区的粮油部门也在改制。
就正好处在私人杀猪卖肉管理混乱,跟国营肉店亏损涨价,自由市场还没建立起来的情况混在一起。
放大了金融体系的问题。
现在按住金融,缓过一口气,很多人开始在允许开摆的农产品自由市场买菜,关于衣食住行最切身的敏感价格就消除不少。
再说喜利来服装的广告都还在强调美丽不涨价呢。
就像让卫东体验过的抢盐、抢口罩,仅仅半个月后,这股抢购风就突如其来的消失了。
好像有了房产这个锚点,哪怕物价确实是在涨,也没那么惊惶。
让卫东跟着都松了一大口气。
但他也没在这个时候出国。
因为整个东升贸易确实在这个把月的时间,从五月中下旬出现物价飞涨的抢购潮之后,就旗帜鲜明的强调不涨价,已经被疯狂的拉满了所有产能销售。
从卫生巾、牛仔服、女装、西装,到小食品、照相机、洗发水、化妆品都产多少发多少卖多少。
每天门口都排满了全国各地的货车来拉货。
都是那些脑瓜子机灵的家伙自己租车过来厂家提货。
让卫东依旧要求主力朝着自家销售体系发货,尽量不接受外部提货。
就像早期他卖相机时,有部分是通过北方油商给卖出去,但卖价是多少就不由让卫东控制了。
早期缺乏销售渠道的时候,这也是种尝试。
后来周产能到三万台,依旧是供不应求的自家销售规模,让卫东就以影响价格体系的理由,停了那边的供货。
也就计算机可能本就产能不足,冲动消费也不至于花千多块来买个不知道干嘛的高科技。
销量没啥变化。
其他全部被迫拉满产能,销量提升了大约百分之二十。
让卫东赶紧把这部分收益,拿去给平京新的汽车工业房地产公司地块建设,江州药剂厂地块的拆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