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与公元前659年夏天兴兵攻伐虢国。伐虢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不让晋国的军队过境,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见钱眼开,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他一定肯答应借我们一条路,让我们通过虞国。”
所谓的“国宝”是指晋国马厩中原产于屈地的千里马和国库中原产于垂棘的璧。晋献公最珍爱这两件奇物,对荀息说:“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宝物啊!再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在,他们怎么会蠢到借路给我们这种地步呢?”
“我们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这个马厩牵到那个马厩中,把璧从这个仓库放到那个仓库中,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都是您的啊!宫之奇这个人足智多谋,但他不敢犯上强谏,虞公绝不会听从他的劝告。”荀息道。
于是,晋献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议,派人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虞公果然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晋国。晋军经虞国到达虢国,攻占了虢国的都城,虢国迁都到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拼力死战,晋军知难而退,回到晋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聚集精兵良将,再次向虞国借路攻伐虢国。官之奇劝说虞公道:“虢虞两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日薄西山了。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正是虢虞两国今天的形势。试想,车都不存在了,辅(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儿)还能有吗?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请大王三思而行。”
虞公厉声道:“晋国和我是同宗(同为姬姓),决不会害我!”再次拒绝了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宫之奇见事情无法挽回,他急忙回到家中,对众人说:“晋国此次出兵,势在灭虢,回国途中,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虞国,大家逃命去吧!”于是,带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同年8月,晋军大兵经虞国进入虢国,迅速攻克虢国的上阳,灭亡了虢国。凯旋归来,途中,晋军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一举灭亡了虞国,虞公成了晋军的俘虏,千里马和美璧也都重新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孙子兵法》中所提及的“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我交战中利害的利,如:有利的战机,形势对我有利,我就与之交锋;对我不利,我就不交锋(《九地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一种是军需运输耗资得失的利,如:打消耗战,“日费千金,举十万师”(《火攻篇》)。
孙子一面告诫战场上的统帅们:敌人以“饵兵”引诱我们,不要去理睬它(“饵兵勿食”),一面又启迪战场上的指挥员: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去引诱他(“利而诱之”)。
因此,要使所施之“利”、所设之“饵”被敌人吞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孙子要求将帅对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优势与弱点、利与害等等都应全面了解。所谓全知,并非事无大小都要知道。用市场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了解优势、弱点、机会、威胁;从思维方法来说,就是全面性和综合性。而且还要求将帅根据目前的形势,着眼大局,而不是贪眼前的小便宜。
但常规也会有变化,比如说,本该经过的路径并非就一定要走,有时可以不走;可以打败的敌军并非就一定要打,有时可以不打;能够攻取的城池并非就一定要攻,有时可以不攻;本该争夺的要地并非就一定要争,有时可以不争;本该接受的君令并非全都要执行,有时可以不执行。这就是“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事物的利害两个方面。遇到害,就会想到其中的利,往最好处努力,这样,事情才可能继续见到利;又要研究其中所含的害,从最坏处着想,这样,隐患才可能消除。《淮南子·人间训》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利害相杂,祸福相倚的道理。
古时候,边塞上有个老翁,家里养了一匹骏马,家人都十分喜爱,视之若宝。可是有一天,马儿去吃草后就再没回来,大家都怀疑是跑进山里的野马群里面去了。于是乡里邻人都来劝慰老翁,叫他不要太难过,也在为他丢了这样一匹好马而惋惜。岂料老翁丝毫不见伤心,反而说:“我虽丢了一匹马,但不一定是件坏事啊!”
过了几天后,马儿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漂亮的母马,大家惊异地看着这两匹成双成对的马儿,一齐向老翁表示祝贺,但沉稳的老翁看着这匹被带回的马,缓缓地说:“一匹马丢了,两匹马回来了,但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呀!”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几天后,老翁八岁的儿子骑那匹新带回的马时出了意外,由于这匹马是野生的,未经人驯服,性子颇烈,居然将小主人摔在了地上,老翁的小儿子因此跛了一条腿。这下子,乡人又一次为老翁叹息了:“这简直是祸从天降啊,好好的孩子摔坏了一条腿。”这一次老翁沉默了良久,最后他谢了大家的关心,对儿子说道:“孩子,跛了一条腿也许是你终生的憾事,但就像当年丢马一样,也许会有转机出现呢!”
十几年过去了,老翁的儿子也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长大,除了跛一条腿外,他十分健康快乐。那一年边境战乱,死伤无数,村里所有健康的年轻人都被征去戍守边防了,生死未卜,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跛腿则留了下来,陪父母一起搬到关内生活了,当年的一条腿,保全了今天一条命!
塞翁失马,马归,伤儿,与最后免于一死,这正说明了福祸相依,利弊相杂。老子曾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福与祸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相互依赖也相互转化,这也正是“利害”的道理啊!
4.“防患未然”方可“制胜千里”
在战场上,无论怎样变幻战术,都不能玩“空手道”,而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充分的准备。有了这种坚实的战争准备,无论敌人耍什么花招,都可以应付自如。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译文:
用兵的基本准则是“有恃无恐”: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敢来攻打,而是要依赖于自己的充分准备,预有胜敌方案,不怕敌人来进攻;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是要依赖于自己具有敌人无法攻破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解读:
战争是智和勇的搏击,一次小的疏忽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兵败身亡,甚至国破家亡的恶果,因此,孙子谆谆地告诫军队的统帅: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不来”、“不攻”上面,而要把胜利奠定在己方的充分准备,使敌人无懈可击、无机可乘的基础上。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在楚考烈王在位期间,春申君执掌楚国的大权。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多次为楚王选美女入宫,但仍然没有一个怀孕的。春申君担心国君去世后,围绕君位一事会发生内乱,因此暗暗着急。
李园是春申君门下有一名食客,他是赵国人。李园的妹妹颇有姿色,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听说楚王宫中的美女都不生育,惟恐自己的妹妹入宫后也不能生育,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故意向春申君请假回赵国去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园才从赵国回来。春申君问李园为何耽搁了这么长的时间,李园回答说:“齐王派人聘我妹妹入宫为王妃,我与齐的使者周旋,所以延误了归期。”春申君也非常好色,心想,“既然是齐王想聘,肯定长得不错。”便问:“入宫了没有?”李园道:“还没有。”春申君道:“可否带来让我一见?”李园道:“我有心让妹妹伺奉您惟恐您不满意。”春申君大喜道:“你把她带来吧!”
就这样,春申君将李园的妹妹纳为侍妾,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就怀孕了。
遵照李园的嘱托,李园的妹妹便对春申君说:“夫君在楚国为相二十多年了,这是楚王信任你的缘故。楚王现在没有儿子,他死了之后,肯定要立他的兄弟即位,他的兄弟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相,到那时夫君的相位就保不住了。妾身现在已经有了身孕,别人又不知道,夫君何不把我献给楚王,到那时如能生下个儿子,天下不就是夫君的了吗?”春申君还以为此妾是在为自己着想,毫不怀疑。他妻妾成群,一想到又有这么多的好处,便把李园的妹妹秘密地移出相府,然后把她推荐给了楚王。
楚王被李园的妹妹迷住了,整日与她私守在一起,数月后,李园的妹妹分娩,果然是个男孩!楚王欣喜万分,当即立这个孩子为太子,李园也因此地位日益显赫。
这样,李园成了楚国的权贵,渐渐地,他感到春申君成了他最大的政敌,他又担心春申君会把太子的真象说出来,于是便网罗刺客,下决心杀掉春申君。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探知了李园的阴谋,便把李园的阴谋告诉给春申君,并献计道:“李园现在养了不少亡命之士,这是为了对付您的。现在,楚王病入膏肓,没有几天活头了,楚王一死,李园就会首先进入宫中,杀掉你,夺取大权。如果让我到宫中充当侍卫,楚王一死,李园入宫,我就立即杀掉他,你就可免去灾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