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一心要拿荆州 > 七厚黑 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第5页)

七厚黑 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第5页)

不肯"脸厚心黑",也就比深研厚黑学的人少了很多犀利的武器。古往今来,真正的成功者都有这些相同的特征。这些人都懂得脸厚心黑占便宜的道理,但绝不乱厚,也不乱黑。他们懂得为什么厚,为什么黑,什么时候厚,什么时候黑,只有懂得字面背后的道理才能在应用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无往而不胜。

阴阳谋略之石厝面厚心黑杀州吁

东周初年,卫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桓,次子叫晋,小儿子叫州吁。州吁经常胡作非为,但却很会讨好卫庄公,所以卫庄公很喜欢他。

卫国的大夫石厝是一个正直的人,但他的儿子石厚却是州吁的同党,一起干打打杀杀的事情。

卫庄公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大儿子桓。州吁和石厚密谋要杀死桓,抢夺王位。在桓外出的时候,他们派兵占领了国都,并蛮横地处死了国君。公然做出这种叛逆的事,可见这两个人心够黑脸够厚。

州吁即位后,听说外面传闻他的德行不好,支持他当国君的民众也越来越少,很是着急,就叫石厚来商量。石厚说:"我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国人对他很尊重,如果能将他召入朝中做官,国人就不敢议论纷纷了。"

于是,州吁就带了很多贵重的礼物去拜访石厝,石厝对州吁说:"即使我入朝为官,也不会有什么大起色。不如你去晋见周天子,争取得到天

子的册封,这样国人才不敢说什么。目前天子最相信的人是陈国的桓公,只要他说一声,应该没什么问题。"

州吁听了很高兴,急忙准备礼物拜访陈国国君。没想到,石厝事先给桓公通了信,说州吁谋反,请桓公帮着主持正义。结果,州吁一到陈国,就被捉住杀了。

9。厚黑之道:以厚制厚,以黒制黑

【简译】

古往今来,所有功成名就者皆利用了厚黑这一耕诀。不过掌握好厚黑秘诀的关键在于以厚制厚,以黑刺黑。

【引申评论】

敌人每时每刻都在期盼着我们厄运临头,他们最大的目标莫过于打倒我们。如果我们在与敌人的战斗过程中,出于仁慈或是希望和解之心而半途缩手,不仅会功亏一簧,还会让我们的对手更加坚定、更加愤恨,他们总有一天会报复我们。

所以说,有些人是永远无法拉拢的,如果你试图仁慈或者试图化敌为友都将使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等待敌人亮出手上的牌是愚蠢的做法。有这样一个敌人在你身边,永远不会安全。厚黑学告诉我们的就是:以厚制厚,以黑制黑。

当然,这并不是叫你去杀人,而是狠狠削弱他的实力,直到他不可能东山再起,将他永远逐出和我们竞争的领域。只有这样,被我们打败的对手才永远没有恢复的希望,也不能给他们机会巴结我们。

古代军事家说:"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为人处世之道也应该如此。无论你是已经身在官场之人,还是在商海中搏击的弄潮儿,面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尔虞我诈的环境,要想使自己生存下来,谋取利益、发展壮大,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各种各样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谋,以便保证每战必捷,战无不胜。

阴阳谋略之赵高弄计杀李斯

历史上,秦朝的沙丘政变后,赵高的阴谋一步一步地实现,剰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沙丘政变的同谋者李斯。

李斯一直是赵高的一块心病,因为他知道起高的一切阴谋,而且他本来就是反对政变的。李斯位居丞相,是一个很有政治经验■的人,随时都有可能除掉赵高。所以,赵高必须先发制人,置李斯于死地。于是,赵高想出了暗吹阴风、借刀杀人的阴谋诡计。

一天,赵高诡诈地对李斯说:"关东群盗蜂起,可皇上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反而急于征调役夫修筑阿房宫,采办聚敛那些狗呀马呀之类无用的东西。我想劝谏他,可是人微言轻,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些其实是您当丞相分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去劝谏一下呢?"李斯不知是计,非常赞同赵高的意见,说:"本来我早就想进谏,可是现在皇上不上朝,居于深宫之中,很难找到进言的机会。赵高见李斯进了自己的圏套,就说:"如果您真想进谏的话,我给您留意着,等皇上一有空闲,我就来通知您。

赵高在秦二世拥姬挽妾、燕乐正欢时派人通知李斯去奏事,一连几次都是这样,惹得秦二世大怒,说:"我平常有很多空闲的日子,丞相却不来奏事,偏偏当我玩得高兴的时候,丞相就来奏事,莫非丞相以为我年轻好欺吧!"赵高乘机进谗言说:"丞相参与了沙丘之谋,现在陛下做了皇帝,李斯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他的意思是想裂土封王啊!另外,还有一件事,今天陛下不问,我一直没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造反的陈胜、吴广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这正是楚地强盗横行的缘由。陈胜的军队经过三川时,李由不肯出击。我听说他们之间还有文书往来,因为现在没有拿到实证,所以一直没敢奏闻。况且丞相在外边的权力,比陛下还要大啊!"于是,秦二世就派人去调查李由通贼的事。

李斯得知此事,这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赵高的当,但为时已晚。不久,李斯便被定成死罪。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处决李斯。腰斩于成阳*夷灭三族。?

10。厚黑之道:真、假糊涂

【简译】

为了达到高尚的目的,不动声色,假装糊涂,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人如果能够掩饰自己,就可能很快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隐藏好自己的底牌,你就能够更有把握取胜。"事以審成,谋以泄败",隐藏自己的意图,迷惑自己的对手,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遭受双倍的耻辱。

【引申评论】o

在处世中,时时处处都需要厚着脸皮装糊涂,甚至当身处险地时,"糊涂"还是"精明",很可能成为事关身家性命的关键因素。虽然说聪明是件好事,但事事聪明却不是什么好事。苏东坡曾经作过一首诗:"人人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生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只要人懂得装蠢,就不是真的愚毒。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不能凡事过于计较,过于精明。要学会掩藏聪明,要做出一副"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的样子。正如机器运转需要添加润滑剂一样,生活有时也需要润滑剂,"糊涂"就是一种极好的润滑剂,也是厚黑学中的精奥,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

《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镒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培根先生在其名著《随笔》中认为,这样表面上"有一点傻气,却并不是呆气,再没有比这对人更幸运的了"。他同时还指出:"炫耀于外表的

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因为人们大多喜欢表现和卖弄自己的才干,更不愿露出些"傻气"。若没有一定的自制与自信,很难做到"大智若愚"。

的确,人生是个万花筒,个人在那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变化。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世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聪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如此。

老子大概是把糊涂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大智若愚。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o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先哲道:"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意思是当我们发觉被人家欺骗时不要立刻说出来,当我们遭受人家欺侮时也不要立刻怒容满面。此话说得是何等精辟!因为一个人能够有不动声色、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中自然会有无穷意义和妙处,而且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也会大有裨益,一生受用不尽。

"狡心者,心斗也。"狡心,就是指乔装掩饰,阳奉阴违,老谋深算,乃与人斗心眼儿也。大丈夫欲行人世间,必识虞诈之术。面誉背毁、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等手法,你虽然可能不用,但却不可不知,因为只有熟知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孙子曰:"先胜而后求战";毛泽东也说:"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欲在"斗心眼儿"中成为赢家,只有先护住自己的内心。因此说:"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要让别人看透内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糊涂的人是谁?是宰相,宰相队伍似乎是高级糊涂人才密集的地方。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包容,而包容就必须有肚量。包容其实正是"糊涂"的本义,和泥水而涂之,就是"糊涂所以,恰到好处的糊涂,也可以说是为官的专业技能。

阴阳谋略之丙吉真假糊涂

说起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西汉时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致死,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是不是贵畜而贱人呢?"丙吉回答说:"民斗相杀,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亨,未可大热,恐牛的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

丙吉的意思是,老百姓斗殴,这种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样的官管的,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亲自过问。而现在节气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喘息可能是节气失调,而节气失调又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分内应该管的。

可见丙吉这个人,只是常人看起来糊涂,其实并不糊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