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以文信侯苏明哲为首的几位帝国柱石鱼贯而入。他们显然早已在外等候,神色肃穆,依序在秦思源御座两侧的特设座位上落座。
整个静思斋的气氛,顿时从之前的隐秘凝重,转变为一种公开而庄严的朝觐氛围。
片刻之后,在内侍的引领下,一位身着琉球传统官服、头戴颇具特色的紫金官帽的中年官员,低眉顺眼、步履谨慎地走入殿中。
此人正是琉球王国派来的正使,紫金大夫蔡坚。
他曾在数日前亲眼目睹了那场震撼人心的开国大典,大夏的军容之盛、国力之强、制度之新,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使其不敢有丝毫怠慢。
一进入殿内,目光快速扫过端坐的皇帝以及两侧那几位气度不凡、显然位高权重的重臣,蔡坚不敢再多看,立刻趋行至御阶之前,毫不犹豫地撩袍跪倒,以最标准的姿势,一丝不苟地行起了最为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
每一次叩首,额头都轻轻触碰到冰凉的金砖地面,姿态谦卑到了极致。
“下国小臣,琉球国紫金大夫蔡坚,叩见大夏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激动与敬畏,在寂静的殿中清晰可闻。
秦思源端坐于上,坦然受了他这全套大礼。待蔡坚礼毕,依旧伏地不敢起身时,他才平和地开口,声音通过扩音装置传遍大殿:“蔡使平身,赐座”。
“谢陛下天恩!”
,蔡坚又叩谢一次,才小心翼翼地站起身,依旧半躬着身子,在内侍指引下,在靠近殿门处的一个锦墩上欠身坐下,姿态依旧恭谨。
“蔡使”,
秦思源看着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你此番礼数,朕心领了”。
“但是我大夏有新制,凡内外臣工、藩属使节,觐见之时,除特定大典,寻常召见,行鞠躬礼即可,无需行此跪拜大礼”。
“此非轻慢,乃是我大夏制度,亦是体恤臣下,下次觐见,谨记便可”。
这番话,如同春风化雨,却又带着新朝革故鼎新的坚定意志。
既肯定了琉球的恭顺,也明确传达了大夏不同于以往任何王朝的新规矩——尊卑有序,但人格与形式上更为简捷、务实。
蔡坚闻言,心中先是愕然,随即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既有对天朝上国如此“宽仁”的感激,也有对这种前所未有“平等”待遇的惶恐与不适应,他连忙又要起身谢恩,被秦思源用手势止住。
秦思源那番关于新礼制的话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蔡坚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他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愕与不适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眼前这位大夏开元皇帝,与以往任何一位中原帝王都截然不同,其气象之新,格局之大,令人心生敬畏,又隐约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