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汤姆斯·史坦利调查了美国将近1000位富翁,把调查结果写在他著作《富翁心态》中。在他的调查中,这些富翁往往是事业的开创者,找到获利的途径,从而开辟滚滚的财源。他们喜爱自己的事业,激励的动机是建立事业,不是建立财富。他们的生活舒适,但并不浪费。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接受调查的富翁说,他们会买昂贵的鞋子,但同样也会换鞋底,而不是坏了就一扔了之。此外,他们维持婚姻,有个勤俭负责的配偶持家。基本的原则是:量入为出。
会赚钱并不表示会积蓄,换言之,就算具有再大的赚钱才能,但如果挥霍无度,也无法成为富翁。一般而言,重视金钱的人较懂得量入为出,所以他们也善于汇集金钱,“勤俭度日”。这正是很多大富翁致富的主要原因。
时代在前进,国家在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缺吃,不缺穿,不愁没钱花——这意味着我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随心所欲的支配或挥霍。物足其用则可——俭朴可以使你在最大程度上享用生活,没有必要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的虚荣心而任意奢侈浪费。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许多家庭不懂得这个道理,并使孩子也沾染上了挥霍浪费的恶习。
燕燕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她不但长得漂亮,学习还非常好,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喜欢她。但是,燕燕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很喜欢浪费纸张,一张纸只简单地写几个字或者算几个数学题,没有用完就随手拿起来扔到地上了。而且,那种带长格的作业本,燕燕从来都不按照长格的范围写字,总是把字写得大大的,一张纸上本来能写20行字,而她常常是写个七八行就写满了,有时候下面还空着很多,就翻过去换下一张纸了,有时候,一个字写不好,就“嘶”的一下把纸从作业本上撕下来,往往不到学期结束,一本好好的笔记本就被她撕得只剩下两张皮。家里人对她的这种做法非常反感,常常告诫她不要这么浪费,可她却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反正爸爸、妈妈会给我买,浪费几张又怕什么?”
而燕燕的同桌强强就不一样了,强强是外来子女,父母都在这个城市打工,家庭条件不像燕燕那么好,所以一直很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的演算本,正面用了反面再用,到学期末,还把所有用过的书本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换一些零钱。现在像强强这样节约用纸的孩子已不多见。
生活条件好了,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浪费。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给孩子灌输节约是一种美德的观念,让孩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做起,全面提高孩子的品德素质。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要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故事和道理。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历史上的陶侃(东晋时大官)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
第二,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使用学习用品要节约,一张纸写错了字,擦掉还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讲节约,衣服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穿,人离去灯要熄灭等等。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作业纸写完后背面接下去写等等。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第四,指导孩子如何花钱。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止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有些家长要孩子记账,过几天查一次账,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总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的“守财奴”性格。
我们常说“大富由天,小富从俭”“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积少成多”,都说明了节俭在生活中的重要,但别忽略了当用不省的道理,否则不就成了“守财奴”“铁公鸡”,有可能委屈自己又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失去了助人行善的机会。
节俭不等于吝啬。节俭,是在生活中节约财物、不讲排场的意思;吝啬,是舍不得钱财周济贫穷、不愿意救助急难的意思。节俭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将成为孩子永久的财富。
009孩子需要“快乐的本领”
——让孩子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
所谓“乐观”,就是“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对于父母而言,让孩子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对那些能够满足孩子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他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的积极情绪体验;反之,孩子就会产生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学会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
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同一种环境中的人,有人觉得自己很不幸、很失败,而有些人则感觉很幸运、很幸福,孩子也一样,在同样的学校上学,有些孩子觉得学校不好,或者是老师不好,而有些孩子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学习,还能够结交很多朋友。幸与不幸,都是每个孩子自己的看法,客观的因素并不重要,但值得肯定的是,保持乐观态度的孩子,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会比较高,那些因感到不幸而终日抱怨的孩子,往往也是人生的失败者。
作为父母,要明白感染的作用,这里说的感染的作用是从心理上感染,而并非医学上说的疾病感染,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的相互影响。父母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子女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子女人生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学曾对一些悲观的学生做过调查,其中大约86%的悲观者,都是受其父母的影响而形成悲观性格的。由此看来,孩子能否从小就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否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都需要父母用自身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孩子。此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多采用鼓励、赞赏的方法,跟孩子一起体验成功的感受,这对确立孩子的自信心、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不管如何努力都总是失败,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无助感,总觉得自己不行,他的人生态度就会变得悲观。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具体到生活中,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习惯呢?以下从几个方面给父母一些参考。
第一,调理好孩子的心态。孩子也会有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孩子高兴的时候,父母要跟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父母应该多跟孩子沟通,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辅导,从而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只有心里充满阳光的孩子才是乐观的孩子。
第二,跟孩子做个好朋友。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像个大朋友一样,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时时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孩子才会跟其他孩子和睦相处。
第三,消除孩子心中的“贪念”。很多孩子都有强烈的占有欲,例如,很多孩子看到玩具后,就只顾自己玩,不许其他人过来玩;还有一些孩子,看见好吃的、好玩的就让父母买,买到了就高兴,买不到就非常伤心。这一切会让孩子认为幸福就是得到喜欢的玩具,使他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要适时提醒孩子:不要过分要求父母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
第四,培养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就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跟孩子站在一起,体会孩子的难处,给孩子信心和鼓励,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感化孩子,让孩子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中战胜困难。
第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父母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兴趣和爱好中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六,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孩子的心态,多半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也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习惯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要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能获得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