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80后 可怜 > 第4章 80后的自我解读(第4页)

第4章 80后的自我解读(第4页)

有人说,60年代们有崔健,70年代们有朴树。80年代们所拥有的却不只是“花儿”。以“日流”、“韩流”为代表的外来时尚文化,深刻影响着这一代青年。当我国正处在从温饱生活进入时尚生活的转型期的那段时间内,文化领域一时还没有完全跟上,日本文化潮流和后来居上的“韩流”,正好展示了东方人的生活和意识形态逐渐国际化、时尚化后的图景,这使得80后们趋之若鹜,他们“像港台明星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在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其影响日益加大。

无论你怎么讲这一代新人:“另类”、“看不懂”、“不三不四”、“堕落的一代”,都能找到理由,可他们仍像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他们生长在东方的土壤中,却崇尚西方人相互交往中的规矩,不管别人做什么,也不希望别人来管他们做什么。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不受限制,想做就做,想说就说,想玩就玩。他们觉得好玩的事情,大都包含着刺激与冒险精神:攀岩、登山、蹦极跳、自由滑雪、孤身野营、高速冲浪、击剑和跆拳道、动感强烈的“韩舞”。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正像他们多彩多姿的服饰一样,他们的世界五彩斑斓。

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文化冲击,80后的视角变得更加丰富,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这个星球的确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星球。我们不是在做海湾战争的现场报道,没有必要认为文化冲击所带来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最起码,80后所感受文化冲击波让他们发现了了这个世界地丰富多彩。

正像“80后”们所兴奋的描述那样:70年代们多可怜,只有琼瑶、兰毛、朴树和武侠小说;60年代们更可怜,只有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和王朔、崔健;50年代呢,只有样板戏……越往前推活得越苦。有谁能像80年代们那样大喊“如果你爱我,就向我开炮”。

还有,非80的80后

在对‘80后’的众多评论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的‘80后’而忽略了农村的‘80后’。如果说城市“80后”的孤独忧郁形成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的“80后”的忧郁更多的是来自父母哀叹时世艰辛的感染和自己对生活前景的无奈。如果用“自私、叛逆、娇生惯养”等一系列辞藻来修饰80后,那么来自农村的这些80后的表现可是一点都不80!

出生:并非独生子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就是没有儿子。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另外,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男性是主要劳动力,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田里的活儿就得男人去干。因此,80年代初,农村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时,农村很多家庭“没有儿子誓不罢休”,为了要儿子,宁可挨罚。因此,很多农村80后并不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往往都有兄弟姐妹。

童年:没有泡在蜜罐里

众所周知,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于城市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出生在农村的“80后”也就没有泡在所谓的蜜罐里,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农村的80后通常都有兄弟姐妹,所以他们的童年是在与兄弟伙伴中的玩耍度过的。与乡村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是城市80后不曾有的体验。

上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

尽管农村“80后”的幸运者们基本都赶上了义务教育法的春风,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有一部分农村“80后”并未能坚持读完九年书就早早辍学或外出务工了。

消费:不得不勤俭节约

无论是从大学走出的农村“80后”大学生,还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对于消费的态度基本都是以勤俭节约为主,“月光族”这个称呼对于他们并不适用。农村出身的他们不怕吃苦,但是想要在城市中立足,他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不说他们是否是真心实意的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从客观条件上,他们不得不勤俭节约。

在校园里最保守、最传统的那批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一无所有,惟有名誉,成了生命所在,所以农村的学生大都刻苦地学习,践行着父辈的教诲。走出农村、山沟是他们最朴实最原始的动力。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和过早地辍学、失学的农村“80后”,他们离开学校就马上投入到田地的农活中去,或者成为民工大军中的一员进入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工地挥洒汗水和泪水。

某大学的一位同学说:在一次文学讨论课上,我们农村“80后”就很难理解城市“80后”同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郭敬明、张悦然、春树,那么喜欢玄幻小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告别生活了19年的乡村来到大城市上学,当对门寝室几个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大谈650毫升与550毫升瓶装可口可乐的区别、大谈阿迪达斯与耐克的全球限量版时,我们寝室几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目瞪口呆不知所云的情景。

小磊是某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来自河南的小乡村。作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他身上既有无限荣光也有很大压力。当年来上大学前,家里拿出了多年的积蓄,但仅够学费的一半。后来,远亲近邻登门道贺,你出50、我出100才给小磊凑齐了另一半学费。小磊上大学是第一次出远门。本来父亲要送他到学校报到,但一打听光来回车票就得400元,最后只好作罢。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小磊的大学可以说是“省”出来的。衣服是刚入学时买的那几件,饭桌上也少见荤腥。人穷志不短,小磊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从未旷课早退迟到过,并通过竞选成为了班级学习委员。他每年都拿奖学金,并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负担。现在要毕业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找工作。

四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英语四六级证书、“校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给他求职增添了很大砝码。2008年8月份的时候,北京一家文化公司通知小磊到北京面试,并报销来回车票。两天后,小磊穿着借来的西装、花50元新买的皮鞋出现在北京那幢写字楼里。平时的努力厚积薄发,他顺利通过面试,进入了试用阶段。若试用期间表现优秀,双方就可以签约。他认为,单位的伙食挺好的,宿舍的暖气也给得很足,领导、同事都很好相处,留下来的希望应该会很大。

由于时代的局限,农村的80后相比较他们的父母来说,他们是属于有知识的一代。他们学手艺、接触新技术新思想、领会新政策都快于他们的父辈,因此他们中的许多已经成为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工中的主力以及家庭的顶梁柱。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颠覆与无底线,看到的是勤劳和责任。

农村的80后也是80后,虽然他们的行为并不“80”,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同样出生在80年代。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人数上占主体的农村“80后”,他们长期以来被社会舆论非主流化和被边缘化了。但是他们也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

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

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个的。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