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后,虞松远等人还对高棉大饥荒心有余悸。
在帕格村集体断粮的危急时刻,俄国人伊万诺夫甚至建议宰杀大象度过难关。但灵玉训斥了他,大象是我们的队员,谁也不准打大象的主意。灵玉对所有队员宣布说。
对这场中南半岛史上空前的大饥荒,现在的“史学家”们多有不同的解读。“史学家”三字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有的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国内某些学者)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在解读真实的历史。
60年代和平时期,高棉勉强能够粮食自给。1966年,高棉全国粮食总产量250万吨,人口600万左右。到1970年,全国人口达570万。当时中国、苏联、法国及国际社会对高棉有大量的援助,金边当时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1970年,在cia操纵下,追随m国的朗若及施里玛达右翼势力发动政变。西哈努克流亡北京,从此高棉陷入内战。从此,和平的高棉人民一下子陷入战火和长期的苦难之中。
高棉国土面积小,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战乱迅速摧毁了羸弱的国民经济。到1972年,全国粮食产量降为80万吨左右,1974年又下降至64万吨,大饥荒迅速蔓延至全国。
朗若政权期间,m国累计提供的援助总额约16亿美元,但朗若政权实际控制的区域,仅占高棉全境10%。于是,为了填饱肚子,大批饥民涌入首都金边及其他大城市,使得金边市人口迅速膨胀。
促使金边人口膨胀的另一个原因,是m国对高棉的大轰炸。
1973年1月,巴黎和会正式签订了美越停战协定。为了支持朗诺政权,m国便开始对高棉轰炸升级。最初的企图是,用大轰炸在金边周围制造一个安全区。
m国动员了驻亚洲的全部空军力量,所有的b…52轰炸机从关岛出发,由m国在金边的大使馆在地图上划方块给出目标进行轰炸。m国空军从高空2…3万英尺投弹,根本看不清目标。有的空军机组从关岛出发时,连要轰炸的目标都不知道!
地毯式的大轰炸,使高棉全国有近70%的土地上,农田与生产设施被摧毁一空。重磅炸弹炸出的大坑有十米深,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坑并没有被平复,变成了一个个小池塘。
在6个月的时间内,m国空军共在高棉农村投下25万吨的炸弹,是二战中m国用于日本的3。5倍。持续6个月的大轰炸,高棉全国有40-50万人被炸死。
m国的狂轰滥炸,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高棉人不是气愤地参加抵抗力量,就是逃到城市去。1955年时,金边仅是一个人口5万人的小城市。60-70年代,也仅有50-60万人。而大轰炸后,金边市人口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迅速膨胀到1975年的200多万人。
60年代末,高棉粮食产量最高达到325万吨,人均接近500公斤。但是由于当时高棉农村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0%以上农民居然吃不饱。尽管如此,m国连这样一个中立的高棉政府也容忍不了。
而m国空军的大轰炸后,高棉全国各地有13以上的人口涌入金边,已经完全超过了金边的承受能力。当时高棉全国粮食产量仅有87万吨,只有历史最高峰的26。8%,人均产量120公斤,仅相当于中国1960年的60%,根本养不活全国700万人……
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年蔓延近二十余年的高棉大饥荒,完全是由m国人引起的。就象今天,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m国人或它的西方盟友,用不对称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灾难。
了解了这一段历史,我们就对红色高棉执政后,将金边200万人口遣送农村,会有一些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开始了近4年的执政。遣散主要由农村涌进城市的人口,一个重要原因,是红色高棉为恢复高棉全国的粮食生产,而作出的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而且,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80多万吨,恢复到180万吨,每公顷粮食产量达到1286公斤。1977年,粮食单产量却下降到1200公斤,只是,耕种面积扩大总产量才与上年持平,仍维持在约180万吨左右。即使是到了1978年,即红色高棉被推翻前的最后一年,高棉全国粮食总产量也维持在150万吨左右。
红色高棉接管高棉时,国内面临严重饥荒,迫切需要发动全民提高粮食产量。因此,执政后迅速动员全国力量从事农业生产,包括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仅1977年上半年兴修的水利工程,就恢复常年水浇地40万公顷。到1977年底,全国灌溉面积已接近70万公顷,即使这样,粮食产量才恢复到150…180万吨。
由此可见,内战和m国的大轰炸,对高棉的摧残是何等惨重。红色高棉在执政的3年时间里,基本在清理战争废墟,恢复农业生产。
1979年1月,安南军队占领金边,红色高棉倒台,战火再一次迅速蔓延到高棉全国。刚刚开始恢复的农业生产,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在整个安南占领的十年时间内,高棉境内粮食总产量都仅维持在百万吨以内。大量民众逃离家园,成为世界难民。大饥荒,再一次象瘟疫一样,蔓延至高棉全境。
……
兄弟小队进入帕格营地苦熬了一周后,杨明涛派出海岛卫队,通过暹罗边防警察的帮助,用五十头大象运来了粮食、副食品和装备,断粮危机才解决了。
此后,在整个任务期间,托马斯的海岛卫队,就承担起了繁重的后勤运输任务,保证了小队任务的完成。
第五十六章 改造帕格
村长洛亚四十出头,不足一米六,是八个孩子的母亲。与这里的所有土著人一样,她的皮肤呈棕黑色,脸庞黝黑,始终赤着脚,腿肚子上沾满肮脏的黑色淤泥,性格风风火火。但在村里却很有威信,妇女和儿童对她都格外尊敬。
“有什么事跟我说……”虽然饥饿让她脸呈菜黄色,但你总能听到她的笑声。小队进入帕格营地后,她办完村务,就喜欢到兄弟小队居住的木屋聊天。她手里永远挟着用树叶卷成的烟卷,非常健谈,一说话脸就带着笑容。
她打火石点烟的动作极其娴熟、干练,深吸上一口,就按照灵玉的要求,和大家唠起了家常,介绍松戈山的情况。
战争前,为多打粮食,全村人都被集中到一山之隔的埃坎镇的集体农庄里劳动,男女分开居住。孩子从七八岁以上,就必须参加集体劳动。劳动虽然艰苦,但那时能吃饱肚子。可战争摧毁了一切,安南军队对松戈山区的几次扫荡,摧毁了集体农庄,也摧毁了和平的生活。
男人们都去打仗了,一些女人便带着孩子和老人,躲进了这个山涧内。现在,帕格村十四五岁以上的男人,必须全部参军。村里只有妇女和孩子,村子里的老人,在安南军队的一次扫荡中,炸塌了躲藏的山洞,全部被杀尽。
“是误伤!”洛亚将烟头扔进火塘,搓搓手,又用树叶卷另一支烟,“咔嚓”一声打着火点上,才郑重其事地强调说,“安南人对老百姓不坏,真的不坏。几名游击队员躲藏进山洞,安南人并不知道里面还有全村的老人……”
断粮的几天,洛亚走村串户安抚,村子里相对安静。海岛卫队从尖竹汶运来粮食和装备后,妇女儿童们能吃饱肚皮了,村民们又出情况了。
这天晚上,雨突然停了,但风呼呼地刮了一夜。伊万诺夫的海岛卫队负责值勤。虞松远起来查岗时,先后看到山上下来的十几名游击队员,“咕哕咕叽”地踩着泥污,偷偷摸摸地溜进一座座木屋内。不一会儿,呼啸的风声中,就夹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