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三十章 开打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