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试图吹灭别人灯的人,往往就是缺乏对他人生活的理解。
他们只看到王亚明外表的“不同”,却看不到她背后的艰辛,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伤害他人的“凶手”。
他们以为贬低了王亚明,自己就能显得更加优越,却不知这种行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狭隘和冷漠。
在家庭中,有些父亲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他们不理解妻子为家庭的默默付出,对妻子的辛苦视而不见,甚至随意指责;
他们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梦想,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打压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妻子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满心期待家人的赞赏,可父亲却挑剔饭菜的口味,抱怨不合自己的心意,瞬间熄灭了妻子眼中那期待被认可的光;
孩子兴奋地拿着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绘画奖状,想要得到父亲的表扬,父亲却不屑一顾地说画画没出息,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孩子眼中的光芒也随之黯淡。
长此以往,妻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对家庭事务失去热情;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叛逆,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压抑而冷漠。
第二,以己度人是在出卖你的浅薄。
孔子在《论语》中告诫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确实如此,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把自己都觉得痛苦难受的事情强加于别人身上,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对生活的选择也大相径庭。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拖家带口、肩负着家庭重任的人去肆意享乐,也不能指责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乞丐吝啬抠门。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也不可施于人。
在未知全貌之前就以己度人,往往会演变成自以为是的偏见,从而暴露自己的狭隘和浅薄。
着名学者张中行,一生性格平和,与人为善,可他也曾做过一件让自己后悔了半个世纪的事情。
那时,他受邀担任某杂志的主编。在得知俞平伯的文名之后,张中行曾主动向俞平伯约稿,俞平伯欣然应允,很快就交出了一篇极富哲理的长文。
张中行看后十分高兴,当即就将文章发表在了杂志上,打心底里也非常认同俞平伯的才华。
可文章发表没过几天,俞平伯就向张中行询问稿费相关的事宜。
按照当时的规矩,文章发表一个月之后才能发放稿费。俞平伯的这一做法,让张中行既惊讶又愤怒,他心想,一个有追求、有名望的名士,怎么会如此在意稿费这样的小事呢?
在张中行看来,俞平伯的行为太过俗气了,从那以后,他便断绝了与俞平伯的往来。
多年以后,张中行偶然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原来当时俞平伯病重,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拮据到靠夫人典当首饰来维持生活了。
而此时,俞平伯已经去世,张中行想要当面致歉都已不可能,只能抱憾终身。
世事纷繁复杂,有些道路的选择是身不由己,有些决定的背后是迫不得已。
人生这条路,由“足”和“各”组成,“足”是脚下的路,“各”是自己走的。个人有个人的归途,个人有个人的哀乐。
生活无论好坏,都是别人在感受和选择;无论对错,也都是别人在承担后果。
所以,千万不要以己度人,浅薄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别人的幸福,去随意踏足别人的世界。
那些习惯吹灭别人灯的人,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