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的指针,悄然滑向1948年的深冬。
朔风卷着碎雪,掠过华北平原的沟壑,天地间弥漫着一股,凛冽而肃穆的气息。
此时,辽沈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尽,平津战役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胜利的曙光,如同穿透云层的朝阳,在遥远的天际线,晕染开一片温暖的亮色。
张海洋清晰地知道,距离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已然只剩下,短短十来个月的光景。
然而,这份触手可及的喜悦,却并未让张海洋的心绪,有丝毫松弛。
作为特战连的核心骨干,他的眉头依旧,习惯性地微微蹙着。
案头的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蓝标记,还在无声诉说着任务的紧迫。
特种作战从来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从容。
而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连轴转。
从敌后侦察到破袭据点,从营救战友,到截获情报,每一项任务,都像紧绷的弓弦,容不得半分懈怠。
这些日子里,他常常在深夜的煤油灯下枯坐,脑海里翻涌的,是那些与他在枪林弹雨中,生死与共的面孔。
想起那些在训练中,不慎负伤,在突围中落下残疾的战友。
他们瘸着腿,仍想归队的执拗眼神,像烙铁一样,烫在他的心上。
恍惚间,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站在村口老槐树下的身影。
蓝布褂子被风掀起边角,眼里盛着清亮的期盼,那是他心心念念的姑娘巧儿。
是他每次执行任务前,藏在贴身口袋里,那张泛黄照片上的牵挂。
这些鲜活的记忆,如同电影胶片,一帧帧在脑海里循环播放。
有欢笑,有嘶吼,有诀别时的泪水,也有冲锋时的呐喊,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但张海洋知道,沉溺于回忆,不是战士的归宿。
窗外的风越刮越紧,像是在催促着什么。
他猛地站起身,将桌上的草稿纸收拢整齐。
——那是他熬夜,写下的特种作战教案,从潜伏伪装的呼吸节奏,到近身格斗的发力技巧。
从多兵种协同的信号代码,到野外生存的植物辨识。
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字迹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必须尽快把杀旗特战连,重新拉起来。
那些牺牲的兄弟,用生命铺就的路,不能断。
那些负伤的战友,用热血守护的旗帜,必须扛下去。
他要把散落的骨干,重新集结,把新补充的兵员,打磨成钢。
让这支队伍,在胜利后的岁月里,依然能成为,守护家国的利刃。
更重要的是,他想把这些年,在实战中摸索出的特种作战理念,系统地梳理成册。
从最初摸索出的“麻雀战”战术,到后来在雪原上,总结的“雪地伪装渗透法”。
再到针对城市巷战设计的“梯次突袭方案”,这些凝结着鲜血,与智慧的经验,不能只存在于,老兵的口述里。
他要把它们写成,条理清晰的教材,从作战原则,到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