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卫国也就是做做样子,心里却是偷着乐呢。
不说别的,光是那群大天鹅和丹顶鹤,那都是宝贝。
这还不是最顶级的,最厉害的是那群头上顶着杀马特发型,显得桀骜不驯的中华秋沙鸭,在经过去年的繁殖之后,种群已经扩大到二十多只。
至于吃点鱼啥的,李卫国真的没往心里去。
看到鹿场旁边,连成一大熘的塑料大棚,于长水也进去参观了一下,立刻被惊呆了。
好家伙,里面一片葱绿,一尺多高的韭菜,青翠欲滴的芹菜,还有顶花带刺的黄瓜,着实喜人。
于长水激动地一拍大腿:“国子,你们这些蔬菜卖不卖?”
李卫国乐呵呵地点点头:“卖倒是可以,可是,这大冬天的,于大哥你怎么运回去?”
对呀,于长水也只能遗憾地摇头,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他很快又灵机一动:卡车的驾驶楼子里,好像多少能装点。
就算没法子给所有职工分,但是回去之后,给那些头头脑脑都送点,还是够用的。
这样一来,才显出他于长水的本事。
于是他跟李卫国商量一番,李卫国自然没意见,反正这些蔬菜,他们也没指望赚钱,就是瞧着大棚闲置,怪可惜的。
原本按照郑先农的意思,只是少量种植一些就好,免得影响水稻育苗,毕竟土壤的肥力,可不是无限的。
不过李卫国却没按照大姐夫的计划执行,反正对李卫国来说,大不了就是浇点稀释水,根本没那么多顾虑。
蔬菜种得有点多,李卫国就准备趁着过年,到县里的集贸市场出卖。不过还要再等几天,怎么也得过了小年再说。
现在于长水要带些回去,李卫国就领着大伙,给他收拾了十几个大纸箱子的青菜,再多的话,驾驶室里就真的装不下了。
转过天来,车队去而复返,这次车斗里全都装上冻鱼,就连驾驶楼子都塞得满满登登。
冻鱼太多,也没法在这称重,还是和去年一样,先拉回春城那边,最后再称重算账,而且还有不少青菜呢,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价格肯定不低,搞不好,还得比肉贵呢。
本来,于长水是邀请李卫国一起去的,不过死冷寒天的,李卫国也懒得跑,正好二哥和二嫂要去春城,去王燕长大的敬老院看望,正好就委托他们好了。
王燕结婚的第三天头上,已经和李卫军一起,去老村长家回门,这也是当地的习俗。
然后,王燕和李卫军就跟着于长水,一起前往春城。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都快到小年了,这小两口才兴高采烈地回来。
王燕当然最高兴,她给敬老院的老老小小,都带去了礼物,也收获了满满的祝福。
李卫军则稍显紧张,回家之后,赶紧把怀里的存折掏出来,交给李卫国,这才彻底放心:一共将近三万块钱呢,他感觉压力好大。
李卫国倒是没怎么当回事,瞧瞧上面的数额之后,就交给大姐保管,他们这个家,李金梅还是掌柜的。
李金梅也被存折给惊到了,虽然这一年来,家里大大小小的收入不少,但是加起来,还没这个多呢。
“国子,要不你自己放着吧?家里也用不了这么多钱。”李金梅征求李卫国的意见。
李卫国则摆摆手:“姐,你先收着,等用的时候,我再朝你要。”
李金梅这才不再坚持,小心翼翼地将存折锁在柜子里。
而王燕则把一页纸交给李卫国,这是往来的账目,李卫国瞧瞧,带回去的青菜,竟然也卖了三百多块,于是笑道:“这笔钱得单独拿出来,算是大伙的。”
村里准备种水稻的占了一半,有将近三十户,所以包括扣大棚的费用,都是按照各家水田的亩数来均摊的。
这样一来,大棚产生的收入,自然也就归大伙所有。
这笔钱,李卫国就交给郑先农,由大姐夫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