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兴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第1690章 分科取士擢人才七(第1页)

第1690章 分科取士擢人才七(第1页)

一般来说,每年大明从举人中选取的官员并不多,一年也百余人左右,三年下来,不过三百余人,而吏员的考选科进士一样,是三年一次考选,考选的人数也和进士一样,为四百人,这样大明每三年考选的官员数量就已经超过一千人。

这次朱载坖还要开设明法、明算两科,又要增加录取官员的数量,朝廷上下为此都很担心,前宋冗官之弊历历在目,张居正也认为官员数量太多的话,日后将会对朝廷的财政构成很沉重的压力。

朱载坖当然也知道这点,官员冗滥对于大明绝非好事,但是大明到底是否出现了冗官没有呢?以两宋为例,两宋文官最多的时候,内外见任官四万八千人,是多于大明现在的官员的数量,而且两宋的疆土怎么能够和大明相比呢?大明的疆土远远大于两宋,两宋以半壁河山,尚且有官员三四万之多,而大明的现在官员数量不过四万六千人,相比于两宋,朱载坖认为冗官还尚且谈不到。

朱载坖于是问道:“张师傅以为什么是冗官?”

这个对于熟知经史的张居正来说自然是小问题的,所谓冗官,就是冗滥之官,虽然食朝廷之俸禄,但是并不给朝廷创造价值的官员,冗官的危害,在两宋是最为严重的,这点朱载坖是深知的。

但是朱载坖同样也知道,两宋的冗官原因并不是取士过多,朱载坖直接对张居正说道:“两宋之冗官,恐怕不是因为取士过多才形成的吧?”

这点确实是的,张居正也不得不说道:“圣明无过陛下,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

这就是了,两宋出现冗官的现象本来就是不是取士所造成的,两宋取士固然是多,但是比之科举更加厉害的是恩荫,高官的儿子、孙子、亲戚、甚至连学生、家仆也能得到恩荫,而且次数极为频繁。

仅就朱载坖所了解的,一是大礼恩荫,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祭祀,皇帝皇后进行祭奠时,可以为随行人员进行荫补。也就是现场就给手下人官做,但是给官做也要分等级来给,不是随便就给的。比如,皇太后有4个名额,她可以给自己的侄子,也可以给娘家的任何人;皇后有2个名额,也是什么人都可以给;其余官员按照品级进行荫补。

二是圣节荫补,每年皇帝过生日的时候,皇帝会以赏赐的名义发放很多恩荫的资格。这些恩补的名额,也是按照等级来分的。比如宋太宗时期就规定,尚书省四品以上、两省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向皇帝推荐1个自家的人当官,推荐的人选一般是自己的儿子、侄子等有血缘关系的人。到了宋仁宗时期,名额就越来越多,恩补的人员也越来越杂,所以说宋仁宗的仁,其实是有对象的。

三就是致仕恩荫,官员在自己退休时,可以享受到恩荫照顾,他的儿子孙子或者近亲可以获得官职。宋仁宗时期规定,只要是六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就可以在退休时恩补3个人当官。这3个名额,可以是他的儿子、孙子,也可以是他的侄子。后来演变到他的门人、仆人都能够顶替当官。

最为变态的就是所谓的遗表恩荫,原本高官宰执们在临终之时,可以上表朝廷将自己的侄子亲戚求官。这种行为起初只是极少个别的例子,可是后来变成了一种制度。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员在病重或者年老即将死亡时,就能够直接按照名额恩补他的亲人做官,不用本人再向朝廷申请。

所以其实两宋的官员之冗滥,并非取士所造成的,这些无节制的恩荫才是造成两宋官员冗滥的原因,而大明在这方面是吸取了两宋的教训,大明对于恩荫的限制是很严格的,除非阁老重臣,不得恩荫,而且恩荫的职务多是武职,而非文官,总体上来说,大明对于恩荫控制的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

至于是否会出现冗官的问题,朱载坖认为至少暂时不会,大明现在是在补齐地方官府的缺额,以唐代为例,唐代一州,州衙之后,从知州到参军一共有品级的官员是二十三人,而大明一州甚至是比州更大一级的府,一般只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有品级的官员不过十人,远远少于唐代。

县也是一样的,大明的基层官府过于简单,以至于朝廷和地方官府无法有力的控制地方势力,这点是朱载坖从即位以来就一直试图纠正的事情,而要想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首先就要增强地方官府的实力,需要更多的官员。

所以朱载坖认为,现在大明暂时还不需要担心冗官的问题,不过朱载坖也很清楚,不能无节制的取士,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对于朝廷的财政来说绝非好事,朱载坖认为确实是要有意识的控制官员的数量。

朱载坖和张居正商量,明法、明算两科每科一次只取二百,两科不过四百人,和进士科的人数相当,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强制致仕制度,根据品级,由吏部设定一个年龄,超过这个年龄的必须致仕,但是可以在品级上予以优待,稍微予以提拔,同时给予在职时期十分之六的俸禄,作为退休金,让他们将位置腾出来给年轻人。

还是对于中进士年纪就比较大的人,吏部在铨选的时候也要注意,予以倾斜。对于朱载坖所提出来的两科四百人的录取方案,张居正还是同意的,不过张居正认为,很多官员们恐怕还是会予以反对,主要的理由就是担心冗官。

朱载坖当然知道事情不会这么顺利,朱载坖命令内阁、吏部、都察院、户部等衙门,与地方官一道,要确定大明到底需要配置多少官员,具体到县,将大明所需要的官员列出来,然后再举行大朝会商量此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