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这人一般。”
“陛下的政策,解释权全在这群文人口中!”
朱棣考校道:“那该如何破局?”
“臣曾经在史书上见过,宋朝曾有过小报,此事皇家亦可做。”
“将朝廷的政策制度,用最浅显的大白话对天下广而告之。”
“如今天幕既然能使人看懂后世文字,想必百姓自然会学,只需要将小报用字改成后世文字。”
“臣相信,即便是深山老林里的八旬老翁,只要他眼睛不瞎,亦能看懂朝廷政策,至少不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官员欺骗。”
朱棣轻轻拍了拍金维明的肩膀:“你倒是个聪明人,可这政策是个好政策,只怕是除了朕,没有官员会同意。”
“他们会说,朝堂自有朝堂的体面,怎么能用大白话呢?”
“应该用聱牙诘屈、晦涩难懂的圣人言语,方能显示朝堂的体面。”
“朕当然可以一言而决,但只怕是事倍功半。”
“有没有万全之策?”
金维明成竹在胸:“万全之策,臣没有。”
“臣倒是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你还和朕打起哑谜了,有办法就直接说出来吧。”
朱棣的语气略带调侃,金维明心中大定:“刚才办的小报是面对全天下解释政策,还可以办一份闲报,只接受读书人投稿,允许他们在报上辩论。”
“陛下,这天下读书人,人人都想成圣,可偏偏个个只有成圣之心,却没成圣之德。”
“以前若是要开宗立派,宣扬主张,还需要行走天下。”
“有了闲报,足不出户,只需要埋头写文章,就可天下扬名。”
“以前只能靠文人的口口相传,而现在只需要一份闲报,就可让边陲之人知道自己。”
“这是孔孟老庄都未曾做到的事,臣相信,没有文人能拒绝这份诱惑。”
“哦~”朱棣拖着长长的尾音问道:“那他们为何需要投到朕的闲报上,自己办一份报纸不就得了?”
“江南那群人可比朕的国库有钱多了。”
金承武沉声道:“私自办报,视同谋反。”
“毕竟谁知道他们是宣扬自己的主张还是串联谋反呢?”
朱棣提醒道:“吃独食,可是会让人说闲话的。”
“所以陛下应当允许一部分办报,不过这毕竟是国朝首次,应该三思而后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应选有德有钱之人。”
“无钱,这报纸办不起来。”
“无德,这报纸便会成了祸事。”
朱棣会心一笑,没有继续考校金维明。
他说的,和朕想的差不多。
大明除了江南那群人,还有谁有钱呢?
当然是藩王和勋贵们。
藩王们,暂时还不足以信任。
但勋贵们,一群是洪武勋贵,一群是靖难勋贵。
洪武勋贵或许有人对父皇,或许是对我颇有言辞。
但他们绝对是大明朝的忠实护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