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雨季的天气,简直让人头疼,你们先看着店铺,我去楼上和阁楼里,看看那通风口和货物!”
清末民初的时候,绸缎布匹是重要的民生商品,也是一个较为体面和稳定的行业,非常适合像梁璧这样颇有家资的武术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梁璧的店铺,是一家有着后宅的二楼商铺,店里的生意往往就由自己的家人和徒弟来打理。
不过,梁璧如今儿女已经成人,又不愿继承祖业的武门技击之术,阮丁山自然不愿再留在店中,免得让兄长和姐姐们心生猜忌,索性在师傅的资助下,以‘佛山咏春’的名义自立门户,出去开馆授徒……
如此一来,梁家两代子弟,无论是亲生的,还是儿徒,都能继续在各自领域中经营生产,维持着较为体面的中产生活,彼此又有了足够的私人空间和感情羁绊,自然可以更好的经商或是研习、传授咏春拳。
清末民初的时候,两广一带的武术家,公开设馆收徒的情况,并不像民国中后期那么普遍,更多的都是像梁璧这般,以一种半公开的、通过熟人引荐,以束修为主的一种师徒传承,来传授自己家的拳术器械技艺。
所以,当阮丁山和叶问来到‘和生记’布店的时候,梁璧的儿子便让他们自行上楼,去给梁璧帮忙,而梁璧看到两个弟子同时前来,便知道必然是有关传承之事,便带他们去了后院练拳。
“哦?你觉得阿问的拳术火候已到,有了学习六点半棍的资格?”
乍畏街位于香港岛核心的商业区,平日里店铺人来人往,虽然方便与各路人士接触和交流,但梁璧若是想要传授门中真传技艺,自然还是需要更隐秘一点的空间。
师徒三人来到后院,梁璧先检验了一番叶问的拳术,然后便同意了阮丁山的剑意,并亲自传授给叶问六点半棍,因为叶问往来佛山和香港一次,需要不少的时间,便索性将六点半棍熬劲的练法,还有发劲的打法一并传了下来……
事实上,像梁璧这种授徒的模式,在两广的武师中非常普遍,反而是阮丁山这种正式开馆授徒,虽然学徒更多,但关系往往也比较疏离。
比起阮丁山与梁璧这样的儿徒,一般开馆授徒时上门学习的学生,多是工作之余的爱好或是为了强身健体,所学的技击之术,大多浮于表面,不求甚解,彼此之间更像是一种交易的关系。
至于穷人家的孩子,单单生计就已经耗尽力气,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情来学习功夫。
所谓穷文富武,这一点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往往表现的十分明显。
毕竟自幼习武之人,需要耗费的营养和炼体的药品,便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习武之人或是颇有家资,能够轻松负担这笔不小的费用,或是与武馆契定协议,自此脱离原生家庭,成为常住武馆的儿徒……
像武门的这种儿徒的传承关系,比其他行业‘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古早类经济契约,要求更为严苛,违背者可不仅仅是背负骂名这么简单,最轻也是追回所学技艺,情节严重者,会被视为叛门儿出,直接引来师傅或同门清理门户。
毕竟其他行业里,师父虽也管吃管住,自幼传授技艺,但一般都只遵循三年观察期和两年效力期的规矩。
三年观察期,师傅视徒弟的潜力,因材施教,若是不成还会给一笔钱,打发回家,契约提前终止。
到了效力期后,便意味着学徒已经学成出师,可以自由选择,是继续给师傅打工,还是自己外出拼搏。
不过在效力期内的这两年,徒弟的所有收入,虽然是归师父所有,但从此以后,两不亏欠,两年之后海阔天空,换得后半生的自由择业。
换做了武门这里,则是不然。
因为武门传授的,既是搏命的技艺,也是出位的本钱,一旦学成之后,无论是日后的收益还是社会地位,往往都会远远高于普通的行业,只伴随而来的,便是风险同样颇高。
所以,武门的这种儿徒,相当于从原生家庭里,买来的儿子一样,无论日后成就多高,都必须要赡养师傅一生,甚至在师门有难的时候,只要师傅一声令下,便要不计生死的挺身而出……
而这种关系,也在阮丁山和叶问的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阮丁山自幼跟随梁璧,那便是儿徒,梁璧所学技艺乃至梁氏咏春的衣钵,必然都会毫无保留传授给他,其继承权甚至还在梁璧的亲生儿女之上。
而叶问则属于熟人引荐而来的徒弟,即便今日学了六点半棍之后,也算是真传弟子,但哪怕他日后再学了八斩刀,距离登堂入室也永远差了阮丁山一步。
??感谢1539兄弟的2张月票、推荐票和订阅支持!感谢兄弟蝉联月票榜亚军!
?
感谢似水流哖兄弟的月票、推荐票和订阅支持!感谢兄弟蝉联月票榜冠军!
?
感谢书友、tbF1981、阿屁、听风系雨、念息觉起、老书虫、1539、芦笛声声、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小说狂人2015、、德顺-de、城管甲、wx15、熊孩子二、而后不管人、神经蛙、、书包、小说里的世界、小说迷2017、阅读2020、、roninwang、、、花钱了好贵、火狐狸、、余勇-Ed、鱼非鱼ii、莫生气伤身体、名人史家兄弟们的推荐票、收藏、订阅!
?
求点赞、收藏、推荐票、打赏、订阅和月票!求大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