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的工地小径上,雨靴踩过积水溅起细碎的水花。
周志高裹紧外套,远远就望见方保华和周振国站在钢筋堆旁,两人裤脚沾着泥点,正对着一份材料清单低声商议。
听到脚步声,方保华率先回头,脸上堆起笑意:“周部长,您可算来了,这工地的情况得跟您好好说说。”
周振国连忙递过安全帽:“比上一个工地规整多了,安全防护、施工流程都挑不出大错,就是材料价格有点蹊跷。”
他指着清单上“螺纹钢每吨五千二”的标注,“上个季度市场价才四千八,涨得也太急了。”
周志高接过清单,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目光在“工人工资占比35%”处停住。
这时,建筑材料公司总经理赵东来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局促:“周部长,价格的事确实是没办法。”
“您和省委整改后,工人日薪从两百八涨到三百五,原材料运费也涨了,成本实在压不住。”
“工人工资涨了是好事。”周志高语气缓和下来,伸手拍了拍赵东来的肩膀,“这是我们整改的初衷,不能让基层工人流血又流汗,最后还赚不到钱。”
“但价格得有依据,不能空口说涨就涨。”
他转头对老郑吩咐:“带两个人跟着赵总去查成本账,原材料采购票、工人工资表、运输合同,一样都不能漏。”
“要是确实是合理成本上涨,组织上绝不让企业吃亏。”
赵东来松了口气,连忙点头:“您放心,账目全在财务室,随时可以查。”
“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总不能亏着本干活,更不敢偷工减料。”
方保华在一旁补充:“已经让审计局的人介入了,这几天就能出结果。”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京省的拨款流程确实规范多了,都是先打款再施工,再也没出现过垫资的情况。”
“这是底线。”周志高的语气陡然严肃,“以前有些地方工程款拖欠三五年,工人过年拿不到工资,企业垫资垫到破产,根子就在有些人把拨款当成了‘私房钱’。”
“京省刚吃过监管不力的亏,绝不能在钱上出问题。”
周振国想起之前的调研,忍不住皱眉:“上个月去郊区调研,还有老工人说三年前的工资没结清。”
“我们追了半个月,才发现是前建设局的人把拨款挪去买理财了,这种蛀虫,真是该查!”
正说着,审计组的小宋拿着初步核查报告跑过来,脸色有些复杂:“周部长,赵总的账基本没问题。”
“工人工资确实涨了,原材料进价也比去年高了一成,就是有笔运输费比市场价高了百分之五,说是找了加急车队。”
赵东来立刻解释:“项目催得紧,普通车队要等一周,加急虽然贵点,但能赶工期。”
“您看,这是车队的收据。”他递过一张打印单,上面盖着运输公司的公章。
周志高接过看了一眼,又让老郑查了运输公司的资质,确认没问题后才点头:“加急可以,但得有审批手续。”
“下次再有这种情况,提前报建设局备案,免得引起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