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一炮入魂。
翻云覆雨绝对是解压的不二良药。
两腮带着红晕的王妃娘娘提着裙摆逃离案发现场。朱老七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心满意足,身心得到释放。
灵感也滚滚而来,下笔一蹴而就。
如何写这封奏本,秘书处早有论断。
不能直接求战,要曲线迂回,否则朝廷断然不会应允。
如何迂回?
瀛州船只冠绝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朝廷里无人不知。那么对朝廷出兵表示支持,派船队配合运输补给,甚至转运兵马不过份吧?
再者,朝廷缺粮,瀛州王府捐赠几万石军粮,这个朝廷也不会拒绝吧?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钻营。
只要朝廷同意,瀛州的大小船只可以名正言顺的出现在辽东近海,那么调动兵马就不是问题。
毕竟,运输船也需要水手同护卫的。
总之,不是真正索要兵权,只是求个正当借口。
秘书处的草稿就是按着这个思路来写的,而且历经数次修改。
朱老七誊抄,也只不过稍稍修改措辞而已。
之所以踌躇不决,完全是患得患失,总怕那个万一。
奏本写就,红蜡封装,连夜送出。
朱老七又拿出各方情报,仔细翻看。
此时,辽东战败的消息已然传入江南。
令朱老七稍感意外,江南精英阶层竟然普遍支持对建州发动战争。
好吧,这也不意外。
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人人都有嘴炮正义的习惯。毕竟,这玩意不需要付出一分钱的成本,且还有收益。
但如果加税试一试?则立刻变脸。
不管怎么样,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则代表朝堂上也少有反对声音,朝廷出兵已是必然。
北京城也有消息传来。
张承荫战死,山海关总兵杜松接替其位。
起用前四川总兵官刘綎赴任辽东。
召赋闲二十年的李如柏重入军伍,委任辽东总兵官。
调山东兵,浙江兵,四川兵北上。
调蓟镇,山海关骑兵驰援。
于内地各卫所,京营抽调兵备,为后勤部队。
……
一篇篇报告,就把朱老七看的头大如斗。
朝廷选调的几员大将,并没有问题,皆是沙场老将,功勋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