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王自杀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京城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自民间至官宦,演绎出无数精彩纷呈的剧情。
这其中,以阴谋论为最。
有说瀛王压根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至于幕后主谋是谁又演绎出无数猜测。
还有传言瀛王在皇陵招嫖,冲撞历代先祖,被厉鬼上身。。。。。。
总之,皇家的糟心事儿就是天下人的乐子,各种煞有介事的内幕消息满天飞。
至于真相,则永远传不出那一小撮人口中。
瀛王回京了,在王府养伤,闭门不出。
卢绶在皇陵茅屋见到瀛王时,恰巧在换药,血淋淋一道半环形伤口,狰狞恐怖,令人感官不适。
随行御医看过,眉头紧皱,言虽不致命但痊愈后也会留有疤痕。
也即是说,朱老七破相了,这道伤口将伴随终生,走到哪里也会被人观瞻。
好在,朱老七不是靠脸吃饭,更不必靠脸讨好女人,于他自己而言也无关大雅,反而更加突出他的人设。
但旁人却不这么看。
宗亲勋贵一波一波的来探望,尤其瑞安大长公主,看望朱老七过后就跑去紫禁城同皇帝亲哥闹了一通,如同泼妇一般在启祥宫里大哭,将皇帝弄的灰头土脸。
朱老大也难得上了一封奏本,对朱老七的伤势深表关心,对臣子不敬感到愤怒同失望。
这是必然的,如果这个时候朱老大不站出来说几句话,那就不配做大哥,就是政治不正确。
大明以孝治国,这个孝,针对的可不仅仅是长辈,而是泛指亲情。
不几日,首辅方从哲上了一封奏本,谢罪请辞。
内阁制发展至今,其实已经有了后世总理或者首相的几分味道,上对皇帝负责下对百姓负责,也即是对国家负责。
所以,挨骂是首辅的日常,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这一次又有不同,文官禁口,不论隶属何党也没有人跳出来骂他,当然也没人敢于出来维护他。反而那些平日不问政事只拿皇粮的宗亲勋贵却鲜有露脸,不但骂他,连带着整个文官系统也被殃及池鱼。
如此情节,大明历史少见。
毕竟道德制高点一直掌握在文官嘴炮口中,宗亲勋贵貌似地位尊崇却往往被打在道德的反方。
之所以这般,只因朱老七那手贱的一刀戳破了大明官场的肮脏底裤。
太特么意外了,老倌们打算玩围棋,结果朱老七一把梭哈。
逼迫亲王轻生,大不敬的罪名,开局即将军,没得玩了。
当然,逼迫亲王,欺凌宗室这样的罪名,方从哲打死也不敢承认,不过却给自己安了一个筹备战事不利的过失。
不出意外,这封辞呈被皇帝留中,只是派遣卢绶口头申斥了几句。
最终,冤大头左光斗承担了所有,东厂督办,罪名待定。
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玮,右佥都御史徐兆魁也受到牵连,治下不严,罚俸半年。
纷纷扰扰几日,杨家春从津门赶回京师,在见到朱常瀛的那一刻,便跪地抽噎。
“殿下,您受委屈了!”
“哪个叫你回来的?诸事都安排妥当了?”
“都安排好了,谁也别想从咱们手里抢到一根毛!”
“辽东那边怎么样了?”
“更乱了,人心惶惶,大量人口向关内逃亡。建奴时有越境掳掠,但没有大动作。”
“五月,努尔哈赤将一孙女许配奸贼李永芳,封官授职。这厮数次带兵越境,接连诱降三座堡子,带走千余人口。”
“同月,努尔哈赤派人出使叶赫借粮,叶赫示弱,借粮两千石以安其心。”
“六月,密探传回消息,科尔沁鞑靼人出现在赫图阿拉,交割战马五百匹,但未发现大股鞑靼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