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徐世绩,李年率大军近十万人过江。
五月间,天气渐暖,还下了两场小雨,江面冰雪消融,水流渐急。
大唐的水军重新出现在江面上,为大军搭建起浮桥,大军只用了三天,连同辎重就差不多都运送到了江北。
晚间,江北大营中军。
军中将领们在中军进进出出,向大将军通禀军务,听候军令,显得繁忙异常。
早前派出的斥候也如同流水般把辽东东部各处的探查到的消息传回大营,徐世绩和李年以及他们的部属幕僚一道梳理着这些消息。
最终都认为突厥人并未在辽东东部留下什么兵马,去年一战,让突厥人彻底放弃了辽东大部分疆域,几乎都撤去了辽东北部的扶余城。
…………
一张地图铺开在桌案之上,这是徐世绩命人从长安弘文殿中拿到的副本,和李年朝鲜都护府这两年新制成的辽东图志相互对照,更改了一些地方。
此战结束之后,这张地图还要送回京师弘文殿保管。
辽东多山林沼泽,不管换了多少主人,如今都是一块没怎么开发的原始蛮荒之地,不论气候还是环境都极其恶劣。
夏天的时候,大雨瓢泼,形成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之余,也暗藏了无数的沼泽之地,人马进去就出不来了。
再加上时不时暴发的山洪,让辽东各处平原变得凶险无比。
到了冬天就更不用说了,辽东一年当中有半年都是冬天,一场场大雪下来,一些地方的积雪能把人马都给埋了。
那会的辽东真可谓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别说渔翁了,鱼都不敢冒头。
徐世绩还是挺佩服阿史那多闻的,能在辽东坚持这么多年,竟然还保持着一战之力,着实有些本事。
去年李年进兵辽东,一路上进兵速度不慢,全赖于按照地图事先制定好了进兵路线,像李破当年随军北征的时候,大家埋头进兵,那几乎就是送死的行为。
…………
徐世绩点了点地图的中央,“辽泽,咱们进兵辽东争的就是这里了。”
辽泽,是杨广北征辽东后逃回来的残兵败将们给起的名字,其实就是后来的辽东平原,位于太白山和大鲜卑山之间广袤的冲积平原。
此时遍布湿地沼泽,却也构成了人类适宜聚居的条件,可以耕种放牧,不论是高句丽还是突厥,大唐,进军辽东争夺的其实就是这里。
徐世绩关注的不是辽泽,他的手指顺着图中的粟末水滑动,粟末水起于太白山,在辽泽东部来了个急转弯,直向东北方向而去。
粟末水的尽头是一片空白,太远了,即便是占据辽东多年的高句丽人对此都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向更远的地方探寻。
而粟末水流经之处,其实多为平原湿地,可以说这条辽东最重要的河流给辽东带来了勃勃生机。
徐世绩又点了一处地方,让李年观瞧,“粟末水上游,也就是太白山山麓,据说扶余人曾在此处游牧多年。
我问过了,前几年突厥人在这里肆虐来去,把一些高句丽残部赶尽杀绝了,然后便弃之不顾,如今怕是成了靺鞨人休养生息之地。”
李年微微摇了摇头,“年头还短,靺鞨人走出山林游牧的地方应该在更北边。”
他顺着粟末水向图中东北地方点了点,“粟末水中下游,据说高句丽战俘说有一片平坦之地,是粟末靺鞨放牧的地方。
粟末靺鞨要是南迁的话,再过个几年吧,倒是离着最近的白山靺鞨,有可能走出山林占据这里,不过也需要一段时日。”
徐世绩点头,“大兄离着近,自然说的有道理……”
李年道:“其实只要占住了平地,靺鞨人躲在林子里也成不了气候。”
帐中嘈杂,人来人往,两个主掌大军,平常军务其实都已经扔给了属官将领,在朝鲜停驻了一个冬天,事情都是理顺了的。
此时一旦动兵,便显得游刃有余。
只是两人在这里旁若无人的谈论靺鞨人,却对突厥人只字未提,让气氛略显诡异。
此时徐世绩也笑了,摇头道:“陛下有言,辽西是契丹,辽东则是靺鞨,两者当下卑伏,长远看来却乃祸乱之源,莫要忘了鲜卑,扶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