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目肯定是不能差的。
“各种耗费的成本加起来九十万两!还真是不少!”
“据我所知,江宁织造的做工之人,也就一万多一些。”
“账目上也有标示,做工之人男女加在一处,一共一万三千人不到,月钱……一个人二两银子居多!”
“也就三十万两银子多些!”
“原料的采买上!”
“生丝稍微贵一些,根据品类不同,每斤在七钱、八钱、九钱不等!”
“一匹丝绸重五斤有余,原料的成本都占据快一半了!”
“十万匹丝绸,粗略算一下,九两银子售卖,成本就是四十五万两银子!”
“再加上棉麻,约莫五十万两银子!”
“再加上人工费用,八十万两!”
“还有其它的费用,距离九十万两的确很近,账目上也有标出各种费用。”
“这样看的话……的确是没问题。”
“入账的银子!”
“出账的银子可以对得上!”
“……”
“不过,沈三图的这份账目就有意思了。”
“沈三图的账簿记账法子更为……妥当一些,更为精进一些,杨公公送来的账簿,虽看着简单,许多具体内容并未入列,粗糙了一些。”
“殿下……请看!”
“沈三图的账目记载很是详尽。”
“去年一年,它一共卖给江宁织造生丝三十五万斤!”
“按照纬丝、单经丝、线经丝种类不同,一共卖出二十五万两银子!其中最上等的生丝占据七八成以上。”
“成本似乎没有那么高!平均下来,也就一斤七千左右!”
“还有这里……。”
“这是江宁织造卖给沈三图的五万匹上等丝绸,价格在十两五钱银子,一共付出五十二万五千两银子!”
“这一点……账簿就有些对不上了。”
“先前和殿下说过,苏州、松江等地丝绸商人多有前来。”
“我从那些苏州商人口中得知,江宁织造急需一批绸缎,开价不低,基本上没有低于十两银子一匹的。”
“上等丝绸,都要十三两以上了。”
“而杨公公的这份账簿……售价格外低了一些。”
“沈三图!”
“杨公公!”
“两个人的账簿都送来了,真假不好说。”
“如果真的是一真一假,那么,彼此相差的银子就多了!”
秦钟面前宽大的案上,摆放着几本张博,尽皆打开,伴随口中之言,抬手指了指一本本账簿上记载的数目。
二人的账簿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