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雕虫小技!”黑袍人道。
; ; 王庸能够破去他制造的恐怖意象,根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 ; 只不过这些意象都是附带品,他真正要施展的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 ; 他要施展的是一项用来碾压所有武道高手的精神手法!
; ; 佛教他心通!
; ; 他心通,佛教用语,佛教六神通之一。一粒尘埃即知三界,便是他心通的典型特征。根据佛经解释,这门神通的本质是从宇宙之中提取自已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翻译出来。在普通人看来,就像是先知,可以预测一切,洞悉所有。
; ; 只是这种说法过于玄妙,黑袍人的他心通并没有达到这种虚无缥缈的层次。他的他心通真正用处是可以“前知”!
; ; 只要他开启这个能力,对手的招式都会在出招的一瞬间被他感知到,从而提前规避。
; ; 当初船越义夫寻上门,曾经试图倚仗高强的功夫打压黑袍人,就是被黑袍人用这种手段击败。
; ; 这对于武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bug般的技能!
; ; 嗡,黑袍人眉心犹如睁开一只地狱之眼,散发出阵阵精神波动。
; ; 本来对黑袍人精神攻击有着抗性的王庸,瞬间有种被恶魔盯上的感觉,浑身上下极为难受。
; ; “什么东西?”王庸暗暗心惊。
; ; 黑袍人咧嘴一笑,他读出了王庸的畏惧,他喜欢对手这样的心态。
; ; 只有这样,才是凡人看见神灵该有的态度!
; ; 而之前王庸所表现出来的,全都是亵渎!
; ; 轰隆!
; ; 王庸抢先出手,拳头如鱼雷穿梭在水中,带着奇异的黏性,震动空气打向黑袍人。
; ; 谁知,王庸拳头才打出去不到一半,黑袍人竟然脚步一转,提前规避了开去!
; ; 王庸拳头登时落空,反而因为招式被看穿,中了黑袍人一记反击。
; ; 如果不是王庸运气暗劲抵挡,这下绝对受伤不轻。
; ; “蒙准了?”王庸狐疑想着,又是身体一动,整个人化身一头大熊,朝着黑袍人凶猛撞击过去。
; ; 可这次依旧一样。
; ; 王庸脚步才迈出,黑袍人就已经闪到了一侧。
; ; 王庸表情终于变了,他终于意识到黑袍人不是蒙的,而是真的具备前知的能力!
; ; 黑袍人见王庸不再动弹,眼中露出一抹哂笑,道:“怎么不进攻了?我可是想要好好看一场猴戏的。”
; ; 王庸盯着黑袍人半晌,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你竟然达到了这种心灵境界?如果不误入歧途,也算是一代宗教大师了。”
; ; 《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 这段讲的就是黑袍人这种前知能力,在佛教中叫做他心通,在道教中叫做心血来潮。
; ; 只不过这种心灵境界非常难以达成,只有那些静心读书数十年的大儒,心无杂念参禅修道的和尚、道士,才能做到这一步。
; ; 而在《中庸》中,也给出了进一步的做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 就是说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尽知万物之性;能尽知万物之性,自然就能尽知人之性;能尽知人之性,自然就能尽知物之性;能尽知物之性,就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能参赞天地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互参,也就是可以明白天地化育生成的规律;能心契天地化育生成的规律,就自然可以前知,可以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
; ; 显然,做到这些一个大前提就是心灵足够纯净,要做到毫无杂念。
; ; 最起码,王庸现在就做不到。
; ; 没想到黑袍人竟然已经到达这种心灵层次。
; ; 听到王庸的话,黑袍人发出一声不屑的冷笑,道:“误入歧途?套用你们华夏一句话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认为我误入歧途,我还认为你现在就走在歧路上!人死灯灭,懵然不知,空余一堆白骨被后人耻笑,这才是大部分人的悲哀之处!到死都不知道生而为何,死而为何!就如你。”
; ; “哦?那你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你能真正告知我其中秘密,就算死在你手下,我也绝无怨恨。”王庸道。
; ; 这倒不是他在挑衅,而是实实在在肺腑之言。
; ; 生与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始终横亘在人类文明之路上的槛儿。
; ; 所有先贤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