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州城南,这里建了新式砖窑,挖来的煤在熊熊燃烧。
杨凌带着人在这里盯着,烧的是红砖!
三百燕北军在这里驻守,确保不会被·奸细混进来,红砖比青砖更加结实、好用。
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从蜀地调来的老人手中,其余的工人根本不晓得如何调配。
他们只是最简单的劳动力。
时间到了。
王乾隆作为代表去敲开了砖窑,热浪冲了出来,直到里面的热气跑光,才把红砖拿出来。
规规整整,比石头轻,当城墙或许不足,但是百姓盖房子足够了。
没有水泥?
不重要!之前村里那些青砖房子哪个不是泥沾的?外面一层青砖,里面是土坯。
冬暖夏凉。
杨凌拿起一块砖,“啪”摔在地上,比起后世的红砖质量差很多。
可比现在的青砖质量要好太多了。
“行,全力开干!”
燕州百姓今年能够过一个好年了。
以工代赈,从刚开始挖人工河,到现在拆迁、烧砖,哪里都离不开人。
整个燕州的劳动力都赶来了!
就像杨凌说的那样:“只需要一句管饭就行。”
当然,杨凌说归说,不可能这样压迫燕州百姓,他安排了郡守府的人记录每个人的工分。
明年凭借工分来减去相关的赋税。
对朝廷来说,只要按时、足额上缴税银,才不管你地方上怎么折腾呢。
工人们忙碌的时候,郡守府的吏员们也很忙碌。
首先带着拆迁户到城外看了样板房。
这个时候的人可没有后世那么多的要求,而且城内的房子也都是老破小,看到外面崭新、宽敞的房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他们还期待早点搬进来呢!
统一规划,整整齐齐的房子,红砖青瓦,他们都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其余坊市的人们不干了,凭什么他们拆迁,我们不能拆迁?我们也要住新房子。
杨凌怎么都想不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长远规划来看,燕州城肯定是重新拆了从新盖好,下水道、防火通道都要重新建设。
可忙不过来,那工程太大,只能一步步来。
命郡守府的衙役们去安抚百姓,告诉他们明年还有规划,保证所有人都会有新房子。
怕什么?
城外都是荒地,到时候把那里盖好不就行了吗?
到时候,燕州就有一个新城和旧城,再连贯起来就行了。
燕州,每天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来的商人都会忍不住揉眼睛。
他们一个个气的跺脚骂娘,上次没在,然后这次选的商铺位置特别的不好。
杨凌才不关心呢。
明年再拆迁,就盖房子,卖房子,不然这些商户们住哪里?
慢慢的会拉家带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