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之庞大,使人毫不怀疑,最后有可能集齐汴京城所有的人口视角。
“要了解恶犯,才能更好地惩罚他们,有什么能比我提供的这个机会更好呢?”
魔剑的声音,似有若无,“未曾犯法的人,其实也全部都是潜在的罪犯,要想让他们永远不走上那条路,也必须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而我,为你打开了这样的门户。”
“与这一切交融,你才有可能明白人之为物,有可能创造出完美的律令,引导世间走向你想要的模样。”
“也只有,有过这样交融的经历,你才有可能看清我。”
魔剑工布,所代表的就是人心渴望得到共鸣,渴望交融的那种现象。
倘若撑不过人心交融的洗礼,自然就不可能观察到,在最核心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够诱发出这样的现象。
这是正确的道路。
可是,工布从来不怕别人来探索它的内核。
因为这种对他者之心的探索,已经是符合了它本命神通的内涵。
凡是对它做出这种举动的人,已经落入它的神通之中。
不了解它,就不能破它神通,要了解它,就已经中了它的神通。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
“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魔剑轻笑:“你自比凤凰麒麟,是要因其高洁,不愿与凡尘交融吗?”
包拯淡然道:“错,这是范学士的文章。”
当年范仲淹上书,为民请命,要清除冗官之患,减少官职,节制豪强,简直要把朝廷上下都得罪遍了。
连他好友梅尧臣,也被他的举动吓到,为他担心,写了一篇文章,劝他明哲保身。
范仲淹就回赠了一篇《灵乌赋》,表明心志。
这段话是说,就算是凤凰麒麟这样罕见的神兽,品行高尚,作为祥瑞,寡言少语,也会被人无端端嘲讽中伤。
但凤凰和麒麟,不会因为这样的攻击而失去自己的灵性。
如果一被别的兵器切割,一被焚烧,就屈服变软,岂能算是神兵神玉?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包拯既不能发凤凰鸣,也不能做麒麟章,于芸芸众生,也没有什么超越当廷的高明见解,只有一份朴拙之心,一点对法典的浅薄见解。”
包拯沉声说道,“世上应有法,而此法,至少应使……”
“鸣者不必死,生者不必默。”
生存和表达,从来不该是对立的关系。
倘若天下苍生,都只是草间的小虫。
那么,包拯想求的,只是一个让他们可以鸣叫的权利。
但,既然包拯的本心是想要让天下苍生,有自己表达出来的权利。
又岂能是强行闯入他们的内心,窥探他们的一切?
包拯持此真心,并不理会那些被迫涌向自己的视角,继续行走。
魔剑再有任何言语,他也并不回答,直到走到魔气深重,阻碍他步伐的地方,他骤然运起神魂念力,双目和额头月牙印记一起放光,照射过去。
果然如八贤王所言。
这么一撞之下,包拯的意念,就被分散置换出去。
然而下一刻,分散出去的意念,又齐齐朝着魔剑工布,发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