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隔着老远看着别人摇骰子自己被动地承担后果这叫什么事儿?
只是,
没等郑伯爷开口进言,
甚至姬成玦也没开口,
太子,
就先开口道:
“父皇,儿臣以为,若要行国战,我大燕必要分一个先后。”
这是废话。
大燕现在财政艰难,就算透支压榨国力,也只能勉强应付一个战场。
但太子接下来的话,却让御书房内的大部分人,都惊愕了一下。
“所以,儿臣以为,当先攻楚,于乾主防,其因有三:
一,乾人性懦,我大燕先攻楚,乾人可能观望隔岸观火;百年前,我大燕和蛮族血战时,乾人尚且选择北伐,可见乾人目光短浅甚重;
二,自京师至银浪郡再至乾人三边至滁郡,一马平川,乾人兵马但敢北上,我大燕依仗骑兵之利,也能占据优势;且就算是真的情况危急,镇北王也能从北封郡调兵回援,也来得及。
三,靖南侯在晋地,对楚熟悉。”
最后,
太子犹豫了一下,
又道:
“还有第四条。”
燕皇指尖轻轻地敲击着御案,道:“说。”
“儿臣素闻晋地兵马不稳,但晋地辽阔,需晋营以充实,若攻楚,可消耗晋人青壮。”
晋地一大不稳定因素就是晋地兵马,基本上,他们驻扎的地方,附近都会有一支燕军以作盯防。
这些人,可以当攻楚的炮灰。
攻打楚国,必然是从晋地发兵,这些晋地兵马调动也能方便,而如果攻打乾国,必然要从晋地抽调燕军去乾国战场,到时候,三晋之地的燕军少了,晋人兵马谁来去看防?
反正都是不稳定因素,倒不如去当炮灰得嘞。
这话,说的没错,但怪就怪在,居然是太子说出来的。
燕皇目光一凝,道:
“身为储君,应当修德。”
王炼马上跪伏道:“臣兼领东宫詹事,未能教导好太子,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太子这建议,其实没错。
错就错在,他是储君,亲口说这种话,不合时宜,会失了体统。
就比如玉盘城下的杀俘,
楚人的和约燕皇看都没看,因为他知道那边田无镜的做法;
最后,也只是顺势削掉了田无镜的王爵。
他自己,还是干净的,坏名声,都是靖南侯背着。
这不是双标,也不是虚伪,而是身为皇帝,他本身就有着凝聚国家民心的作用,所以,他必须得是纯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