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伸手,将一张写好纸条递给他:“冯采女的父亲是安邵县的县令,官虽不大,但冯采女在闺中的时候却很疼她,家中也有几分薄产。”
康乐若回母族去,虽不似宫中钟鸣鼎食,但也能保一生安乐无忧。
临渊没有立时上前。
他在炭盆边立了稍顷,待身上的寒意略微散去,方抬步走近,从她的手中将纸条接过。
他道:“宫外已布置妥当。臣会在和亲的鸾车出城后,令人将康乐公主带走,送返母家。”
临渊说得简略,像是这不过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
但李羡鱼却知道。
谈何容易。
她是亲眼见过淳安皇姐出嫁的。
其中随行的金吾卫,陪嫁的侍女嬷嬷们不知几何,更勿论还有他国的使队跟随在侧。
想从其中悄无声息地带走康乐,绝非易事。
她抬眸去问临渊:“康乐的事,我有没有能帮得上你的地方?”
临渊握着纸条的长指微顿,垂眸看向她。
殿内灯火微温。
李羡鱼裹着厚重的斗篷站在他身前,微微仰头望着他,神情专注而认真。
她这般的纤细与柔弱,似会被风雪摧折的花枝。
从一开始,他便没有将她安排进康乐之事中。
也并不想让李羡鱼因此涉险。
他终是侧首,避开李羡鱼的视线。
“公主在披香殿内等臣的消息便好。”
李羡鱼似有些失落,但还是轻轻颔首:“那你什么时候回来?”
临渊道:“臣现在出城筹备。至多明日深夜便回。”
李羡鱼轻轻点头,从食盒里拿出一块荷叶包好的糯米糕给他,语声轻而郑重:“那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临渊接过。
糯米糕还是温热的,像是少女指尖的温度。
他原本紧绷的唇线柔和些,低低应道。
“好。”
*
翌日,便是康乐公主出降的吉日。
也是大玥在年节之前最大的盛事。
宫内张灯结彩,遍地铺红。
行走在红墙下的宫人们也都换了喜庆的衣裳,无论心底究竟高不高兴,面上都带着得体的笑意。
但这般的繁华绮丽后,皇帝却也知道此事做得并不光彩。
因而一早便令人将冯采女与康乐公主居住的雨花阁严加把守,不许任何人入内探望。
李羡鱼清晨时去了趟,却被金吾卫远远拦在庭院外。
便也唯有回到自己的披香殿中,听着更漏声,等日头一寸寸落下。
在宫中所有人的等待中,一轮金乌终是坠入太极殿赤红的琉璃瓦后,绽出最后的金芒。
宫中礼乐齐鸣。
久久不朝的皇帝坐在竹床上,由宫人们抬着,到宫中最高的祈风台上,亲自看着公主的鸾车驶出朱红宫门。
他面色异样地涨红,显得格外兴奋,似还沉浸在三日前的宴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