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看完录册首段,淡淡问:“蒋希远未现身?”
黄祁点头:“太子并未让他上策。”
“外策堂设下,蒋氏不过旁听一席。”
朱瀚一笑:“那就对了。”
“蒋希远该做事,不该出声。”
“朱标明白他是棘手人,却敢用,是信自己可控。”
“而梁肃既未阻,便是认了这一招。”
“这堂设下,是一把钩。
谁敢讲,就钩谁;钩住了,就挂上梁头晒干。”
而此时,东宫后庭,顾清萍正亲自誊抄《外策录》初卷,案边落款处,她却笔锋一顿。
朱标走来,轻声道:“为何停笔?”
顾清萍望着那句“臣愿言政,虽死无悔”
,低声答道:“他们如今愿言,是因您设下这局。”
“可若有一日,有人以此言反噬您——您如何接?”
朱标静默半晌,轻声道:“那我便当堂受之。”
“我设堂,是试他们胆,也试我心。”
三日后,并州府传报抵达南京,朱标调粮之举已落实三乡,县中饿民接粮如雨,先起十人,转日便至百家。
东宫衡仓所出粮批,朱标亲笔书于粮车封面,一字未遮。
户部尚书陶侃闻之,急入朝奏言:“太子擅开储仓,违制而动,恐启他日诸府争调之风。”
朱元璋坐于文渊阁中,翻阅《衡仓先议》,未答一言,只于案前轻抚印章良久。
程守义小心问道:“陛下,是否降旨?”
朱元璋冷笑一声,将《先议》轻放于案上:“他说得好,‘此仓一动,责起东宫,若民不安,太子当罢。
’”
“你让陶侃也写一篇,写一篇他若今日是太子,会如何断仓?”
程守义愕然:“若他不写呢?”
朱元璋沉声道:“那他便不配再议太子政事。”
而就在东宫忙于衡仓赈务时,王府却于一夜之间灯火未熄。
朱瀚披衣立于书案前,黄祁低声回报:“阳曲一案之后,京中文士私传‘太子行实政’,不但无谤,反添好评。”
“还有数人自送‘仓议之记’,请入建德堂。”
朱瀚缓缓点头,眸光沉定:“这才是关键。”
“朱标不是只要仓,他要的是‘政心’。”
黄祁不解:“政心?”
“仓能救一地,但心能动一朝。”
朱瀚缓步行至案旁,取起一封自北而至的旧册,淡声道:
“我早年听过一句话:‘仓中之米,重于兵中之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