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你父皇初定天下,那时朝中人心未定,兵将未散,百官未归。
有人劝他设太傅辅政,有人劝他分王建制,还有人劝他彻查功臣心腹。”
“你知道他最后怎么做的吗?”
朱标静静听着,不语。
朱瀚淡淡一笑:“他什么都没做。
他只立了一道圣旨,把当年最让他猜忌的徐达升了三级。”
“因为他知道——猜忌,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无用的。”
“真正的帝王,从不靠猜忌夺权,只靠一个字——‘用’。”
朱标低头沉思,半晌才道:“皇叔是说……我不该疑人?”
朱瀚看了他一眼:“你不该只用你信的,也要学会让你不信的人,为你所用。”
“你若事事只依清流、只用‘器堂中人’,那真正的朝臣,会慢慢远你。”
朱标若有所思,道:“可是,我不想被人捧高,再被踩下。”
朱瀚轻声:“那你就要先学会,自己立得稳。”
他顿了一下,意味深长:
“朱标,真正危险的不是那些不信你的人,而是那些一开始就跪得太快的人。”
“他们要的,不是辅你;是借你——起势。”
朱标沉默。
片刻,他开口:“我明白了。”
“所以……皇叔今日,是来点我一盏灯?”
朱瀚一笑:“我点的不是灯,是影子。”
“你要知道,只有看清自己脚下的影,才不会被头顶的光迷了眼。”
次日,建德堂忽然有一封内示,传至翰林院:
“东宫设‘引礼参评’,凡前两月三案试议所涉举人、诸士,愿赴堂自述者,可于三日内自请议见。”
此举,等于给了那些未能进入三案正席的士子一次“自辩”
之机。
也是朱标第一次,主动“收笔回锋”
。
翰林院中,有人私语:“太子之举,乃是回收‘器堂之势’。”
“他要借此,重启与士林之桥。”
也有人冷笑:“不过是东宫知势太过,欲退几步,以避风声。”
而此刻,朱标正与顾清萍并坐于堂后,默读一封又一封士子所呈自述之词。
顾清萍轻声问道:“您真欲再设一问?”
朱标目光不移,声音平稳:
“器堂立的是法,三案讲的是人。”
“但若无心,器再精、人再准,终会走偏。”
他顿了顿,道:“我想看一看,这些被我‘遗漏’的人,是因器不称、才不及——还是我,误判了人心。”
顾清萍凝望他,许久才道:“您已经不只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