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审即结。
案牍其简,疑点重重。
张允看完后,低声对朱标道:“此案决之太急。
证据两页,口供未核,一‘自缢’便结,是刑部为避责,敷衍断案。”
朱标点头:“查。
由你亲下成德,曹廷玉护送,限十日内回。”
张允抱卷而去,曹廷玉随行。
朱标站在廊下,目光深远。
顾清萍问他:“你真的想动律?”
朱标缓缓开口:“皇叔曾说:若朝堂如舟,法度便是舟下的水。
水不清,舟便偏。”
“我已插手政务、军权、漕道,但若不敢触‘律’,终究会被人用律反制。”
顾清萍凝视他,轻声道:“你知道,若动错一步,就不是清冤,而是开祸门。”
“我知道。”
朱标看向远方,“所以我必须,一步不退。”
此时,另一处密室内,罗文谨的旧部、吏部郎中祝茂阳正与一人密谈。
那人身披长衫,面容普通,却眼光森冷。
祝茂阳低声问:“你真要动‘律清司’的人?”
那人点头:“动其副,不如动其辅。
张允虽刚,却是明枪,易避。
那位李箴,铁笔不斜,若让他翻出三年前案底,咱们的人就都要‘从实招供’了。”
“所以……杀他。”
祝茂阳倒吸一口冷气:“你疯了?杀刑部官员?京师皆目,如何掩?”
那人笑了笑,取出一张黄纸:“这是大理寺转押文书,李箴将于明日午后赴顺天府调卷,中途需独自入南市司库取卷三册。”
“……我们,只需安排他‘路遇匪徒’。”
然而,他们没想到。
当夜,李箴便收到了朱瀚亲自递来的一封手札。
封口处仅书三个字:“小心狐。”
李箴拆开一看,眉头紧皱。
第二日,他照常入库取卷,却暗中更改行程,由两位东宫密卫随行,另设一套空马车走原路。
黄昏时,空车果然于东南巷口遭遇袭击,马夫中箭,卷宗被焚——但车内无人。
李箴已安全抵府。
消息传至朱瀚处,他只轻描淡写一句:“果然要杀。”
沈岩问:“下一步怎么办?”
朱瀚低语:“让他们以为杀了李箴,案便能停。
接下来……要让他们知道,这案子,不靠人办,而靠‘纸’。”
“我们,要让案卷自己说话。”
三日后,张允返京,带回成德全案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