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墨笑着点了点头,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红榜,示意自己过去看。
其他人自然无法看红榜,毕竟这是一件大事。
但是作为考官之一的孟海,那就没事了。
大秦的科考制度与前世古代的差不多,但是也是有差异的。
钱是古代大多数的科举,都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在大秦官方认可的也是这三级,只不过实际操作起来,这中间还有许多细小的划分。
由于大秦有许多的郡,也有许多的县,甚至每个县下面都有许多的村。
所以,大秦实际科考都是由每个村你先选举出一批有才学的人,与县里有才学的人同时考试,每个县再将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选举出来在郡首府考试。
成绩优异的,这才送入京城参加科考。
也就是会试。
会试,也就是各大军县送来的人才在京城科考的这么一批人。
比如说礼部贡院之前举行的考试就叫会试,前世古代的主考官叫总裁,监考官叫知贡举,但是大秦只分为主考官和副考官,并没有那么多的叫法。
在礼部贡院参加会试的科考学生取得优异名次,获得下一级考试资格的人叫做进士,近视的名单写在红榜当中。
由于大秦每年参与科考的人数时高时低,而且富有才华的人也时多时少,所以进士名单的人数没有上下限制,有多少人能通过考试,那就录取多少人。
如果连一个人都没有通过会试考试,那就一个人也不用。
获得进士资格的人,在一天以后参加殿试,也就是可以直接进入皇宫面进天子,由天子出题对大家进行考核。
孟海对于古代前社的科考理论,还是记得很熟的,但是对于这个时代与前世古代有些差异的科考流程却不怎么熟悉。
但是这也不妨碍他搓搓手,拿起了前面的红榜。
他拿起了最中间的红榜,上面已经排好了名次。
在红榜上有毛笔写着极为粗大的字体,所以红榜很长,这一张红榜上却只有二十个名字。
排名第一的是个叫做方清国的人,孟海自然从未听过这个名字。
再往下看,这排名前二十的人民他一个也没听过,不过这也难怪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他听说过才怪。
即使这其中有来自于京城的考官,但是他也是从未见过,更从未听过。
打开左边的榜单,这是二十名到五十名之间的榜单。
看着那又大又长的榜单,孟海忽然在第四十一名发现了一个熟悉的人名,鲁通。
孟海记得这个人好像是之前来海宣书铺的那位书生,当时有四个人一起来,此人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没有记错,此人就是那位性子比较羞涩腼腆的白衣书生。
继续向下看去,并没有发现另外熟悉的三个人名。
将第二张红榜卷好放在高架上,又拿起了靠右边的第三张红榜。
这张红榜是从五四一名一直排到一百二十一名。
孟海目光落到这第五十一名上,又发现了熟悉的人名,陆火。
这也是之前来到他书铺的其中一位书生,是那位性子较急的书生。
再往下看去,他看见了一个叫严戈的人,排名六十二。
这也是之前去他店铺的书生之一。
再往下看去,看见了邓千川,排名八十。
孟海看到之后不由得惊讶,没想到之前去他书铺故意找事的四个书生,居然全部都考上了。虽然名次不靠前,但是的的确确的考上。
看来当时在书铺卖给这几人书,果然没错。
孟海想到这里,将第三张红榜重新卷好,放在了高台上。
孟海又与国师余文墨这些考官闲聊了一阵子,返回了瀚海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