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只感觉自己的头皮有些发麻。
的确,他虽然和赵宣有着一定的交情,但是和他老子只见过一面。
所以他对当朝这位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性格还把握不准,或许皇帝会因为太子的求情留他一命,但是他日后的生活恐怕就会相当凄惨。
孟海望着离开的廖言,身体缓缓地靠在了摇椅上,伴随着摇椅上上下下,孟海大脑也在快速地运转着。
如何让一个软硬不吃的人开口说出实情?
孟海想了半个时辰,都没有想出来办法,他决定还是先看看关于赤羽侯的档案。
于是他招来曹尚培,让他调取有关赤羽侯的所有档案文件。
半个时辰之后,曹尚培就报警来了,以后他文书,这些文书上记载着赤羽和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事迹。
既然想不出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陶恩张口,那就看看他的生平过往试试是否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孟海这样想着,就翻开了面前,记录着陶恩生平过往的文书。
陶恩生于武宗年间。
当时武宗皇帝崇尚以武治国,所以陶恩小小年纪便是家里的人送到我个犄角旮旯的山头找了个师傅。
他那位师傅教陶学武到十岁左右的时候,那位师傅,因为您是以高,再加上陶恩已经学有所成,所以便放陶恩下山回家。
之后没过几年,那位师傅就死于一场疾病。
陶恩童年是跟着那位武学师傅过来的,等他十多岁的时候,又被家里的人送去学堂读书。
所以,少年时的陶恩与父母见面次数屈指可数,这也是陶恩与父母之间情感极为淡漠的重要原因。
陶恩极为聪明,仅仅学了不到五年,已经能够出口成章,再加上从小打下的武学底子,在之后一层层的考试当中,更是高歌猛进。
当时恰逢武宗皇帝在西边征战。
陶恩便收拾行囊,直接去了西边,随武宗皇帝一起打仗。
由于当时的讨论已经有了些名望,尤其带兵打仗更是一流,所以没过多久,就成为了武宗皇帝手下的爱将。
他与明月侯薛卫健,也就是在此时认识的。
之后,武宗皇帝又带兵讨伐北边周国,在这期间,陶恩一直都是跟随在武宗皇帝身侧。
一直到武宗皇帝末年,陶恩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大,官职也是越来越大,只不过他的一些不良喜好,最终只得卸下兵权,在家中做个闲散的侯爷。
没过了几年,武宗皇帝就死了。
之后这一任天历皇帝上台之后,曾经也任用过陶恩几次,让他带兵去东打西战。
只不过由于陶恩的不良品性实在是太多,比如说杀降兵,所以之后天历皇帝也就只让陶恩当个闲散的侯爷养在京中。
孟海看到这里,几乎已经看完了陶恩的大半生。
在陶恩的这大半生里,跟随这两任皇帝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为大秦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所以说看完这些文书卷宗大半段,这陶恩除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外,好像还真是个正人君子,那他为何会成为现在这联合朝廷上下官员进行贪污的这么一个人呢?
孟海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陶恩这中间的转变应该就是他心态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找到这个重要转变,或许就能够说服陶恩招供。
孟海将前面看的大半段卷宗全部撂到一旁,只拿出了天历皇帝在为这些年的卷宗文书详细的阅读。
读完一遍,他并没有找到陶恩,如此转变的原因。
单从这些卷宗文书上来看,陶恩寺呼一直都是一个很沉默冷静的人,武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如此,天历皇帝上台的时候依然如此。
而且,近些年关于陶恩的记载明显变少了,这主要还是因为陶恩在这些年一直闭门不出,而且很少与人来往。
孟海揉了揉眉心,又重新地看了一遍文书卷宗。
等他看了不下五遍,这才从中间找到一丝端倪。
这是在天历八年的时候。
当时左丞相与右丞相在朝堂之上动得不可开交。
这两位丞相当年也是气盛,在不断地明争暗斗当中,两人同时向陶恩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能让陶恩加入自己这一方的阵营,为自己增添一丝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