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可惜了呀!”随着话音,进来一人,还是那套对襟盘扣长袖绸衣,今天手中没拿折扇了,盘着一个串,脚底一双黑布鞋。稀疏的白发,今天没有扎发髻,往后梳了一个马尾。这位杨易认识,就是上次在瑾瑜那里见过的关老。
“关老,欢迎欢迎。是什么风把您请过来了?”
“刚从你门口经过,听到可惜了三个字,我这人心最软,听不得不行,可惜的话语,特过来瞧瞧热闹。”
“这正好,请您这位文玩泰斗掌掌眼。”
“什么泰斗不泰斗,说出来都是笑话。”关老走到桌前,看了眼摊开的书画,然后仿佛才看到杨易一般,说了声,“不介意吧,小兄弟。”
“咦,我怎么觉得小兄弟好是面善。”
“关老好眼力,我们前几天刚见过。我是……”
关老摊开手掌,压了压,“停,停,我想想。这人呀,上了年纪,记性没以前好了,前几天?是不是在小鱼的文翡轩?”
杨易笑着点头称是,心里麻麻地。那天求瑾瑜办事,对自己说事后请吃饭,现在差点连人都记不起来了。“关老,您这是老当益壮。”说着,竖起了大拇哥。
“哎,差多了。以前是过目不忘。对了,昨儿个,小鱼还跟我说,你对珍珠有兴趣,一会去我店里,我给你挑一些。”
“关老,关老。”这家书画店的老板忙打岔,这关老说是这文玩一条街最大的顽主,其实就是坐地分赃的掮客。这要是让人领走了,什么好处都留不下。不过这人还不好得罪,只有让他在这里把事情挑明路了,按他好面子的性格,只要在这儿把生意谈成了,他也不至于横刀夺爱。“您来掌掌眼。”
“这是,……”关老先是看了看纸张,然后拿起一张,慢慢摸着纸上的纹路,这神情都变了。
“关老,这应该是老纸了吧。”
“老,很老。”
“八十年代的?”
“比这老。”
“六十年代?还是建国前后?”老板见关老不说话,声音都有些磕巴了,“不,不会是民国时期的吧。”
“要我说,这做纸的手法,是宋朝的,只是从这纸张的颜色、光泽、材料来判断,这纸应该是民国时期,用宋朝手法仿制的。还不是一般的小作坊,是那些大号专门做的。”
“民国时期,费这么大劲访宋朝的纸做什么?”
“你也是做这行的,有些事非要点明了不可?”
“哦,我明白了。”老板做仿然大悟状。书画造价也不是现在才有,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一帮人专门做这个。用古纸、古墨仿制名人名画,一般的行内人也很难发觉,是专门卖给那些懂行又不是太懂的人。
杨易却是不明白。不过跟他猜测苏哲的年代差不多,他那个时期很像历史上的南北宋时期。
关老看完纸,又发现了碑文。说起来,这老头别看生意气很浓,但还真有些本事,首先他发现这碑文的字体,那是真的好,虽然有几分柳宗元的风骨,但意境笔锋还是有着差异。这书底未必比柳宗元差。楷书易学难写,是个人,练几年字都能写一两笔楷书,但要写好,写出风骨来,难。更难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条道来。
看了字,发现这碑文也是自己从未看过的内容,是一篇叙事文,纪念一位玄妙真人所作。越看越心惊,如果真有这石碑,而且是千多年前唐宋时期的话,这碑文说明什么,说明在唐宋朝时期,还有一个朝代,或许是一个地方割据的小朝廷,名字叫齐,齐王有妃,后来出家,号玄妙真人。这篇文章就是写她的。
“小兄弟,这幅字的石碑在何处?”关老一把抓住杨易的右手。
【在苏哲老家。】杨易心中吐槽道,可眼下只能睁眼说瞎话了,“这些碑文是一位老先生所赠。他说我的字写太丑了,让我多练练字。您看,这就是那位先生所书。”杨易翻出苏哲写的那幅“太虚幻境”。
关老看了眼,放下了。“这人的字倒是在模仿这碑文,不过我感觉写字人年纪应该不大,这笔风有些稚嫩。”说着盯着杨易,眼睛分明在说,别自己写幅字就冒充老先生,这种事情我瞧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