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封城
领完物资回到家,把大米、青菜归置好,我坐在沙发上发愣——座机没再响,手机依旧没网,窗外的天阴沉沉的,连平时偶尔传来的鸟鸣都没了声。百无聊赖间,我想起阳台角落堆着的旧箱子,里面是搬家时没来得及扔的杂物,或许能翻出点能解闷的东西。
搬开箱子,里面全是旧书和过时的电子产品,翻到最底下,指尖碰到个硬邦邦的东西——是台黑色的老式收音机,外壳有点掉漆,调频旋钮上还沾着点灰尘,是我小时候用的,没想到居然还在。我抱着收音机坐到客厅,擦干净灰尘,试着按了下电源键,没反应,又翻出节旧电池装上,再按下去,“滋滋”的电流声突然响起来,吓了我一跳。
赶紧调整天线,金属杆拉到最长,慢慢转动调频旋钮。先是模糊的音乐声,接着是断断续续的广告,转着转着,突然传来清晰的女声,带着点严肃:“现在插播紧急通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自今日18时起,潍坊市实施临时封控管理,除保障城市运行的车辆外,其他车辆禁止上路;居民非必要不外出,每户每两天可安排一人外出采购生活物资……”
“封城”两个字像重锤砸在我心上,我赶紧把音量调大,耳朵贴着收音机,生怕听漏一个字。后面的内容还在继续:“封控期间,将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物资配送;全市医疗机构除急诊、发热门诊外,普通门诊暂停接诊,其中市医院因‘特殊管控需求’,已临时关闭门诊及住院部,相关患者可转至其他定点医院就诊……”
听到“市医院临时关闭”,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才和之前外卖小哥说的“封门”、物业群里的“防护服巡逻”对上。之前还隐约盼着医院能正常看病,现在彻底没了指望,手里攥着收音机的力道不自觉加重,指节都有点发白。原来不只是小区周边管控,连医院都停诊了,这封城的日子,恐怕比想象中更难捱。
正发呆时,窗外突然传来“滴答”声,抬头一看,雨点已经砸在玻璃上,越来越密,没一会儿就变成了瓢泼大雨。风裹着雨丝往阳台灌,我赶紧跑过去关窗户,刚拉上玻璃,就看见楼下的人都在往家跑,李经理举着个塑料布,把没卸完的物资往岗亭里盖,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贴在身上,连喊话的声音都透着湿冷。
第五章:封城
我握着收音机,又试着转了转旋钮,想听听有没有更多关于医院或物资配送的细节,却只有断断续续的电流声,偶尔夹杂着几句模糊的“请居民配合管控”。这时,客厅的座机突然响了,是张姐,声音带着慌:“你听收音机没?封城了!还说市医院都关了!我老公刚才打电话说,他们社区正统计有基础病的居民,怕后面看病不方便,让咱们也赶紧报给物业。”
“我刚听到了,市医院停诊的事也说了。”我握着听筒,听见外面的雨声越来越大,张姐那边还传来孩子的哭闹声,她一边哄孩子一边说:“刚才我去阳台收衣服,看见医院方向还有救护车进出,雨太大看不清是送病人还是拉东西,警笛声混着雨声,听得人心里发紧——这医院都关了,救护车还跑这么勤,到底咋回事啊?”
挂了电话,我把收音机放在茶几上,屏幕还亮着,电流声“滋滋”地响,像在反复提醒着外面的紧张。走到阳台,扒着玻璃往下看,小区里已经没人了,雨水顺着路面汇成小流,把垃圾桶冲得歪歪斜斜,连平时最热闹的凉亭都空着,只有雨水打在顶棚上“砰砰”响。远处医院的方向被雨雾裹得严严实实,只能看见几盏亮着的灯,像蒙着层纱,连之前偶尔能看清的警戒线都没了踪影,只剩模糊的轮廓。
我想起爸妈,赶紧又拿起座机,拨老家的号码——这次没提示“无法接通”,但响了十多声,还是没人接。心里又开始慌,握着听筒的手有点抖,脑子里忍不住想:会不会老家也受影响了?爸妈没接电话是不是在忙应急准备?直到听筒里传来“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的提示音,才慢慢放下。我对着空荡的客厅叹气,只能安慰自己:或许是下雨天座机信号不好,等会儿再打试试。
回到客厅,看着茶几上的物资和那台老式收音机,突然觉得这台掉漆的旧机器成了唯一的“定心丸”——至少它能传来准确的消息,让我知道封城后该做什么、该防什么。雨还在下,敲打着玻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我把收音机调到刚才的频道,就算只有电流声也舍不得关掉——好像只要它开着,就能和外面的世界保持一点联系,在这突然安静下来的城市里,多一份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