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洛阳。
黄河西畔的惨胜,合阳的得而复失,苻坚的御驾亲征……让人应接不暇。
王殊的安全返回蒲阪,混在这一堆消息里面,反而显得无关紧要了。
考试的日子已然临近,王凝之还得分心于这次精心组织的大考,忙得昏天黑地。
大殿之中,王献之汇报完工作,看着一脸倦意的兄长,说道:“阿兄还得保重身体才好,有幼度在前线,战事想必是无碍的。”
王凝之摇摇头,揉着眉心问道:“学子们的反应如何?”
王献之迟疑了一下,“有些不好的流言,但大多数人还是支持阿兄的。”
“大多数?那就是反对的人也不少了,”王凝之有些疲惫地叹了口气,“他们都说些什么?你别瞒我,据实回答。”
王献之本不想让兄长担心,但见瞒不过,只得老实说道:“总不是那些话,说阿兄穷兵黩武,岁岁征战,劳民伤财,还有人担心秦主到了前线,会反攻河东或者弘农,威胁到洛阳的安全。”
“真是让这帮人抓到机会了,”王凝之冷笑道:“我赢的时候,一个个默不作声,眼下不过稍有反复,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
王献之劝道:“学子无知,难免被人误导,阿兄不必理会,等前线的战事结束,这帮人自然就消停了。”
王凝之闭目凝神,轻轻地叩着长案,然后说道:“不行,我为何要惯着他们,必须给这帮人一点教训。”
“可阿兄之前说了,允许他们议论国事,”王献之又道:“战事的进展,也是阿兄公告出来的,恐怕不好给他们定罪。”
王凝之面露不屑,“你错了,我允许他们议论,是想让他们多关心国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肆意中伤,扰乱民心。”
王献之觉得不妥,还要再劝。
王凝之抬手阻止他,“这件事你不用管,你将精力放在考试的安排上,那才是重中之重。”
王献之无奈点头答应,面带忧色地出去了。
王凝之让人找来袁文清和江文昭,就是之前在建康替孔家出头的那两名太学生。
两人被带到洛阳后,王凝之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因为他们挺身而出的勇气,安排二人在洛阳入学,参加这次的大考。
袁文清和江文昭来到大殿后,恭恭敬敬地向王凝之行礼。
只有来了洛阳之后,才能清楚地看到王凝之这些年做了什么,看到百姓对他的拥戴,看到他和江东那些世家的不一样。
王凝之让两人落座,温和道:“考试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两人不知道王凝之的用意,对视一眼,答道:“承蒙周王照顾,还算顺利。”
王凝之笑道:“我可没有额外照顾你们,你们这么说,容易让人误会。”
两人表情讪讪的,不敢吱声。
王凝之道明目的,“洛阳城内流言四起,和当初的建康城一样,你们都听说了吧?”
两人见王凝之是为这事,赶紧说道:“周王明察,我们这次没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