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条件有些苛刻。”
祁同伟微笑回应:“所以,赵总还需稍安勿躁。”
“也希望您能体谅。”
“京海目前的要求虽然严格。”
“但这都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谈判优势。”
“总之,有任何新动态,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赵总。”
赵瑞龙虽心中百感交集,但既然祁同伟态度诚恳,他决定亲自看看结果如何。
于是,他选择留在京海观察局势。
很快,京海与中福的第二轮谈判如期进行。
这次代表中福集团参会的是副掌舵人石红杏,她是元老程端阳的得意弟子,同时也是现任总裁林满江的同门师妹,对后者十分钦佩。
作为副总经理的石红杏,权限和责任远超总经理助理皮丹。
她握有谈判的核心决策权,因此对京海提出的利润留存提议表示支持,但也明确指出不能完全接受。
由此,本轮谈判的重点集中在留存比例的商讨上。
石红杏最初坚持三七分账原则,即中福集团可固定保留三成利润,预留两成作为灵活调整空间,总计五成留存。
讨论依然围绕并购展开。
然而,祁同伟此时突然改变策略,不再提及利润留存或并购问题,而是重新聚焦合作议题,并提供了充足且合理的理由。
他建议,在京海的合作框架下,中福集团无需承担资金负担,所有建设任务均由建工集团负责。
这一出人意料的转变让石红杏措手不及。
相较之前的利润方案,她显然更倾向这种合作方式,因为它赋予了中福集团更多自主权——成功则共享收益,失败则避免损失。
石红杏心生疑虑,不知为何京海突然展现出如此强大的底气与财力。
她推测,建工集团可能已与其他公司联手,共担风险与资金压力。
而这些合作伙伴的身份和实力,显然非同小可。
经过一番思考,石红杏判断山水集团可能是幕后推手。
尽管山水集团规模有限,但资金充裕,且依托深厚背景,获得低息贷款轻而易举。
面对这一变数,石红杏陷入深思。
她意识到必须立刻赶回京州,向林满江报告此事。
听完汇报,林满江勃然大怒:“好个京海市,竟想利用我们搭建平台孕育自己的财富!”他愤怒指责祁同伟:“这人真是算计得太周密了!”
在当前情势下,谈及合作,中福集团无疑占据显着优势。
不过,这份协议究竟能持续多久,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于中福集团而言,无需承担额外成本的合作,其期限自然不会短,少则五年,多则十年。
即便如此,中福集团仍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合作期限如何,到期后京海市必定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