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觉得现在电池行业发展太快,他之前学的液态电池那一套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苏卓云滑着椅子过来,拿了个资料就又滑走了。
但倒是把黄之之那点扭捏的小心思说的一清二楚。
“固态电池?”
“嗯。”黄之之点点头。
宁川也叹了口气道:“或许吧,在未来固态电池确实是比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看吧,就连小老板也这么说。
“但这不是你一个中上游产业该担忧的事情。”
一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任何一个环节的进步都有可能推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
但同样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也可能会延缓一个产业的变革。
不妨说的再简单些,胶卷相机这几年已经被数码相机替代了,但也会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怀旧或者质感而追求这个东西。
而只要有人追求这个东西,就足以养活一个或大或小的厂子生存。
固态电池的发展只是一个初步阶段,很多问题还没被解决,它即便获得大众认可,也不可能瞬间代替液态电池的地位。
且发展呢,少说五年,往多了说差不多二十来年,事实确实如此。
目前说竞争的话,还是要在液体电池上努力。
而且他也不是闲着没事干才研究固态电池的,他是避免冲撞这三个家伙的成果才退避三舍研究固态电池的。
倒成他的不是了。
宁川琢磨来琢磨去,劝着劝着给自己劝急眼了,一巴掌呼在黄之之背上。
“现在立刻干活去,少在我面前悲春思秋。”
挨了一下子的黄之之立刻清澈了,一溜烟就跑去干活了。
本来也是,既然固态有优势,他们就慢慢开始涉猎固态电池好了。
只要他们是行业变革的推动者,自然就不会被其他人赶在后面了。
………………
整整三个月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了,宁川给学校结了总共一百七十万的实验室租赁费和材料使用费。
最近这段日子,他们各研发单位进展都不错,蔡思明已经带领鹏城的生产线生产出六十万只型号的电池。
同宁川想的不同,他们家电池的诞生没有如他想象中去代替了国外同质量高价格的产品,反而是借助沿海电子厂的优势,替换了一大批便宜的镍镉电池以及小部分小型号圆柱电池。
他们家……不好意思,宁川从来都记不住电池公司那个拗口的名字,他悄悄翻下文件,看下小抄哈。
锂界,啊哈哈,这么简单的吗。
“你去给我把公司名改掉。”宁川敲了敲黄之之。
“锂界不好听吗?”
“不好听。”主要是记不住。
“好吧。”
ok了,继续说电池的事儿。
就是目前产能还没上来,但出一批卖一批,口碑已经响亮了,代替国外产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问题是鹏城唯二的两条生产线都在做磷酸铁锂电池,不同的是一个是零售款,另一个是组装特定电池组的组合款,没有给宁川试生产固态电池的地方了。
他现在是必须再搭建一条生产线,那么这条生产线是否还要建设在地价昂贵的鹏城,就成了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