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值】
【每天三件事】
第一件事:其实肥料,不是什么辅助性因素,地里能长出粮食,碳水化合物是靠光合作用,但是蛋白质得靠氮元素。每长出一份粮食,就要从土地里带走一份氮元素。
第二件事:哈伯是个德国犹太人。围绕他有很多很有张力的故事。比如,他既发明了化肥,又发明了毒气;比如,他既是一个对德意志帝国忠心耿耿的人,又是一个被希特勒迫害的犹太人;比如,他的妻子因为他研制和生产毒气,气得自杀了,他终身愧疚,最后又和妻子合葬。等等。
第三件事:现在光伏产业全球前20名的企业中,80%都是中国企业。
【睡前阅读】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譬如汉乐府有“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小麦不宜种在高田,否则结不出穗子。在理学家看来,“终久不成穗”的原因就在于“高田种小麦”不合理。
“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概念】
爱泼斯坦教授认为,政府根本上与个人无异;人民授权一群人来管理,就必须确保这群人不能反过来滥用权力去侵害那些授权者的权利;而这就是基本的“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
我们今天常用的词汇“合理”正是理学家这样贡献出来的,原本不是指“合乎理性”,而是指“合乎天理”。
汇率是由甲国人民对乙国资源的需求,以及乙国人民对甲国资源的需求共同决定的。
普通人,名词,许多人以为自己可以轻易达到的人生境界,却不曾认真检视过它的意义。
康德把所有这些能牵着你走的力量叫做“inclination”——倾向性。
康德把出于倾向性而做事的行为叫做“假设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因为它具有“如果……就……”的特点。我如果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所以我要这么做。康德说,凡是出于倾向性的,就都是不自由的——也是不道德的。
道德得是“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得是无条件的。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会给我或者别人带来什么东西——仅仅是出于*义务*,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选择学派,在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塔洛克(gordon
tullock)的带领下,对选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指出了选票机制对市场机制的危害性。其基本的结论是:选民关注的事情越广泛,或者选举进行得越频繁,那么市场和效率就会受到越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