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而导致的
人们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衡,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这被称为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
赌场钱效应指的是,当钱来得很容易时,人们会轻视风险。
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也就是说,人在决策时,内心给予一件事情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这和理性人的做法完全不同。
狭隘框架就是形容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理性人的认知不存在取景框,他们的视野是全局的
【笔记】
前景理论最着名的观点是,人的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首先,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有关。而理性人则是“往前看”,看未来。
其次,参考点还与期望水平有关。期望水平指的是人们的心理预期水平
再次,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被称为决策的同群效应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在面对赢利时显现,在面对损失时,人会表现为喜欢风险,更倾向于赌一把,看有没有机会绝处逢生。
冯·诺伊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人们称作“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他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演化已经把最可怕的东西编码写进了我们的中央杏仁核之中。
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是大脑对我们从事各种行为取得成功的奖励。
神经科学家发现,在猴子还没有得到葡萄之前,在它刚刚得知即将得到葡萄的那一刻,大脑就已经开始大量提供多巴胺!这说明大脑不但奖励你得到的报酬本身,而且更要奖励你对报酬的预期——对于非常有把握拿到葡萄的猴子来说,追求葡萄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快乐,葡萄,只不过是个附加的赠品。
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结论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总是正确的,即价格总是等于价值。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价格通常与价值不符,会产生错误定价。
传统金融学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人可以正确认识决策对象;在选择过程中,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选项,这叫预期效用最大化。
在传统金融学看来,套利有三个条件: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的回应是:真实市场的套利不可能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真实的套利是有限制的,被称为有限套利。
理论上的“零成本”是指,一买一卖,卖出的钱刚好可以用来买入,所以不需要成本;理论上的“无风险”是指,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其价格会逐渐靠近,不存在不确定性;而理论上的“正收益”是指,套利的收益在初期就能确定。
【感恩日记】
(一)
几十分钟前,我又有一个想法:【情境】下雨中,我行走在道路上。【事实】我判断了一下水的聚集程度,选择了雨水较少的那条路。【情绪】有些沾沾自喜【反转】可是还有更好的选择——改变下雨的天气,或者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
(二)
另一件事:几分钟前,我收到了一个短信。然后我受着好奇心的驱使,下载了那个软件。
首先,我没有想到:进入那个软件后,它竟然给我的另一个手机发了一个短信。
最后我带着一丝不舍之情删除了那个软件
ps:可是这很没道理啊!几分钟前才认识那个软件,有什么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