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往往源于被遗忘的现实,”她开口,“铁骨藻并非凭空想象,它的基础原型在沉降前的时代就存在,只是分布零星,性状不稳定。”
“大沉降后,海洋环境剧变,加上人为的基因筛选和优化,才使得培育具有工程强度的藻类成为可能。”
她说着,用筷子尖轻轻拨弄了一下自己椰壳碗里剩下的几粒米饭和一点咖喱汤汁,思考如何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释。
“简单说,它不是‘自己长出船骨头’,”她看向阿泰,“而是在我们预设的木质框架里,引导它分泌出一种极其坚固的矿物质网络,像珊瑚骨骼,但更快、更可控,最终与木材结合成一个整体。”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活着的,并且会自我加固的生物水泥。”
阿泰张大了嘴,似懂非懂地“哇”了一声:“活着的船骨头?那……那它会痛吗?”
……都说了不是船骨头。
这话引得海鹞噗嗤一笑,用力拍了下他的肩膀:“想啥呢,水藻哪有痛觉,它就跟咱地里种的雪蔓藻、吃的蜜藻一样,就是一种植物,特别厉害的植物。”
陈瘸子咂摸着嘴里的咖喱味,插话道,“老话说‘千年草,万年木’,这藻要真这么厉害,怕是比咱们砍的硬木还经得住海水泡咯?那可是好事,省得隔三差五就得补船板。”
岩叔点点头,他对这种新奇技术的疑虑似乎被凌疏影平实的解释打消了不少,更关心实际效果。
“凌姑娘这么说,我就明白了点,要是真能不增加多少分量,还让船更结实,那真是求之不得,老船跑惯了,能给它换个更硬朗的骨架,它怕是也欢喜。”
诺拉居住在北方,居住地附近有不少工业遗物,对技术更感兴趣,她更关注细节,谨慎地问:“引导它生长,这需要很复杂的条件吧?温度?光照?特殊的养分?我们岛上能提供吗?”
她首先考虑的是实现的可行性与成本。
“需要特定的培养液,成分主要是海水萃取物和一些矿物质,岛上都能制备。生长期需要保持浸泡和适宜的温度,澄光岛的气候正合适。”
凌疏影耐心解答,“最关键的是初始的基因胚种和诱导程序,这部分我来完成。”
墨磐终于吃完她那份水果冻,放下勺子,加入对话,依旧是技术性的总结。
“本质是可控生物矿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模具设计、培养液配比和生长环境控制,木材框架的精度由我负责。”
她看向凌疏影,确认道,“培养液数据,今晚。”
“没问题。”凌疏影应道。
她注意到虫虫一直眨巴着眼睛听着,似乎对“活着的船”既好奇又有点莫名的担忧,便缓和了语气,对她也是对大家说。
“不用担心,它生长完成后就会进入休眠期,很稳定,就像我们吃的蜜藻糖,你不会觉得糖是活的,对吧?”
虫虫想了想,用力点头:“嗯!糖是甜的!死了也是甜的!”
童言稚语让桌上的人都笑了起来,气氛重新变得轻松。
海鹞趁机又给大家分了一轮水果冻,虽然每人只能再分到一点点:“都尝尝都尝尝!说了半天骨头水泥的,也不嫌噎得慌,还是甜滋滋的东西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