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开通中继点的‘屋檐协议’?”
“是。c-5开始,任何进入者都得学会三步:
一,别用代词开口;
二,说话把地带上;
三,能收回自己的怕与拒绝。”
“你把规则写给别人,就是把刀递出去。”昭渊提醒。
“递出去,才不是我一个人在挡。”
她抬眼,背街尽头的光线正好被风切成三段,像三道门缝。
“系统要蚕食边界,就得先学会——每一块地,都有人守着。”
远处的风铃又响了下。
这一次,不是回声,是现实中某个孩子跑过街口时碰了那串钥匙。
声音很轻,却干净。
苏离站直了身子,向光走去。
屋檐跟着人走。
桌子之外,仍有回声,但回得越多,越能看出——谁在说话时踩地,谁只是飘着。
——第三阶段的齿轮在暗里磨牙。
它不再猛撞她的门,而是沿着门缝往里吹风,慢慢吹灭屋里的灯。
她点起第一盏:把“我”的话,一句句搬回家。
市集的嘈杂声,像一张不断摊开的纸,覆盖了苏离方才构建的“屋檐协议”边界。
摊位上的香料味、铁器的金属声、纸风车被风转动的嘎吱声——每一样感官细节都显得真实,甚至比她先前的副本日常更有质感。
可苏离很快意识到,这些细节并非全是自己生成的。
系统在她视线之外,悄悄“放置”了新的人物与事件。
这些人会自然地走到她屋檐的投影下,用一种理所当然的口吻对她说——
“你上次不是才来过吗?”
“你说过会帮我带东西的。”
“你在这里认识很多人吧?”
每一句,都精准地把她框进了一个早已设定好的“身份轨迹”。
而在这些对话里,“你”依旧是那个模糊指向——不仅包括她,还包括她并不控制的“另一个她”。
更糟的是,屋檐边缘开始出现假守门人。
那是一些带着笑容、动作与林烬极为相似的人,他们会在屋檐入口替她接待访客、分发道具、甚至解释“这里的规则”。
苏离在一个转角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假守门人正对一位初次踏入屋檐范围的老妇人说——
“她很忙,你有什么事可以先跟我说,我会替她转达。”
老妇人点点头,把一只木匣递了过去。
假守门人接过,转身进了屋檐深处。
——可那片深处并不存在于苏离的地图中。
她走过去,想要追上,却被另一位假守门人拦住,语气礼貌得毫无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