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题目,一如既往地棘手。”
“我还是小瞧了他。”
解缙沉思着。
第一题无解,解缙只得跳过,继续看下面的题目。
第二题描述的是甲与乙隔河对峙的情景。。。。。。
“这一题。。。。。。”
解缙感觉这道题颇为熟悉,经过一番思索,终于忆起《春秋公羊传》中记载的宋楚泓水之战。
在那场战役中,宋国与楚国相约在泓水北岸交战。楚军正在渡河,宋军中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未完全渡河时发起攻击。
宋襄公拒绝了,他认为这是不仁之举,决定等楚军过河后再战。
楚军过河后,又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楚军阵型未稳时发动攻击。
但宋襄公再次拒绝,坚持认为对方未摆好阵型、未击鼓就不能进攻。
直到楚军摆好阵型、击鼓进攻,宋襄公才命令军队出击。
结果,宋军惨败。
宋国因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国家。
宋襄公也在战斗中受重伤,不久便去世。
望着这道题,解缙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
效仿西周的“礼义之兵”是行不通的。
“诡诈奇谋”才是用兵的真谛。
在战争中坚守仁义道德是无法取胜的。
解缙在答卷上挥洒着自己的见解。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本就是不公平的。
一国强大,就意味着另一国弱小。
宋国的兵力明明不及楚军,但宋襄公却满口仁义道德,不听从下属的劝告,错失了战胜楚军的机会,实在是愚蠢至极。
行军打仗,在自身实力较弱时,“诡诈奇谋”才是取胜之道。
。。。。。。
解缙在第二题的答案上写完最后一个字,接着开始解答下一题。
第三题说的是丙作为地方长官,政绩
**
。。。。。。
“百里之才。”
若九七,水五六,小三二,说四一,群零……
“君子不器……”
解缙凝视着这几个字,暗自思索:“这似乎是引用了《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与《论语·为政篇》的典故?”
他沉浸在典故的思索中。
庞统在刘备夺取荆州后投奔,被任命为耒阳县令,却将耒阳治理得混乱不堪,最终被免职。吴将鲁肃得知后,写信给刘备为庞统求情,认为他非百里之才,应任治中或别驾等牧刺史助理之职。诸葛亮也为之说情,最终刘备任命庞统为军事中郎将,与诸葛亮并列。
而《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对
**
讲学,提到“君子不器”,意指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用途固定,而应得到妥善安排,充分发挥其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