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一次朝堂议事时,廷尉蒙毅站了出来,向嬴政进言道:“陛下,臣以为这游学禁令虽初衷是为了稳定朝局,可如今看来,确实有些矫枉过正了。学问若无交流,便如死水一潭,长此以往,于大秦的长远发展不利呀。况且,只要咱们加强对学子的引导,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那游学也未必会生出乱子来。”
嬴政听后,心中一动,他其实这段时间也在反思,这禁令实施以来,虽然表面上看似控制住了局势,可民间的不满情绪却在暗暗滋生,而且学问的发展也确实受到了不小的阻碍。
“那依廷尉之见,该当如何?”嬴政问道。
蒙毅回道:“陛下可下令,在各地设立官方的游学站点,学子若想出外游学,需先到本地站点登记,说明去处、目的等情况,由站点审核通过后,发放通行凭证,且在游学过程中,需定期向当地官府报备所学所闻,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游学有序进行,又能防止有人借机生事。”
嬴政沉思片刻,觉得蒙毅的提议颇为可行,便点头道:“廷尉此言有理,朕会考虑此事。”
消息慢慢传开,民间的学子们听闻后,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苏叶在书院里激动地对同窗们说:“看来陛下并非不通情理之人,若是真能按此办法施行,那咱们又可以出去游历求学了。”
林渊也笑着说:“是啊,但愿这转机能早日变成现实,咱们可都盼着能去看看这大秦的大好河山,汲取更多的学问呢。”
而各地的官府也开始准备起来,按照朝廷的指示,着手规划设立游学站点的事宜,一些原本对禁令不满的乡绅和读书人家族也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协助官府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章:新令颁布
经过一番筹备,秦始皇嬴政终于下旨,颁布了新的游学规定。
旨意传至各地,大意是取消之前那严苛的游学禁令,改为有序引导的游学制度。各地按照之前计划,迅速设立起了官方的游学站点,站点的官员们认真地向前来咨询的学子们讲解着登记、审核以及报备等流程。
苏叶和林渊第一时间来到了墨竹书院所在郡县的游学站点,他们满心欢喜地递交了自己的游学申请,详细说明了想去的地方以及想要学习探究的方向。站点的官员仔细审核后,觉得他们的目的纯粹,便发放了通行凭证给他们。
“多谢大人,我们定当遵守规定,好好游学,归来后为大秦的学问发展贡献力量。”苏叶恭敬地说道。
拿到凭证的那一刻,两人感觉仿佛重获自由的鸟儿,对即将开始的游学之旅充满了期待。
而在其他地方,那些曾经被扣押的学子,只要是单纯为求学而违反禁令的,也都被陆续释放了出来,他们感激朝廷的开明,也纷纷表示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严格按照新规定去游学。
陈风从牢里出来后,看着外面明媚的阳光,眼中闪着泪花,他对身边同样被释放的伙伴说:“陛下圣明啊,咱们可得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不能辜负了朝廷的一番心意。”
随着新的游学规定实施,大秦各地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学子们开始踏上旅途,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去往不同的地方。在游学的过程中,他们见识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学术见解,也会定期向当地官府报备,分享自己的所学所闻。
官府则将这些有价值的见闻整理成册,呈递给朝廷,为大秦的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参考。
第六章:游学盛景
在新的游学制度下,大秦迎来了一番游学的盛景。
苏叶和林渊沿着黄河一路南下,他们先是到了韩国故地,在那里的书院里,与当地的学子交流诗词歌赋,探讨儒家经典在当下的新解。他们发现,虽然大秦统一了文字,但各地在学问的侧重点上还是略有不同,这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接着,他们又辗转到了楚国故地,这里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在一处深山的道观中,他们遇到了一位隐居的老者,老者精通黄老之学,给他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独到见解。
苏叶认真地记录着老者的话语,感慨道:“若不是这新的游学制度,咱们怕是一辈子都无缘听到如此精妙的学问啊。”
林渊也点头称是,说道:“是啊,如今这大秦各地,因为游学,学问就像那流动的活水,越发充满生机了。”
而在咸阳,秦始皇嬴政也时常会收到各地关于游学情况的奏报,看到学子们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学问在融合中不断发展,他心中甚是欣慰。
“丞相,看来这游学制度的改变,确是做对了。大秦有了这源源不断的学问滋养,何愁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啊。”嬴政对李斯说道。
李斯笑着回道:“陛下英明,这天下的学子们如今都能各取所需,为我大秦所用,实乃大秦之福啊。”
在民间,百姓们看到那些游学归来的学子们变得更加博学多才,气质不凡,也对这游学之事越发认可。不少孩童都以那些游学归来的学子为榜样,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能踏上游学之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
第七章: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学带来的影响愈发深远。
各地的学术思想在不断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学派和学术观点。比如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顺应自然等理念,衍生出了更适合大秦当下国情的治理思想,为朝廷制定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在文化方面,不同地域的文学、艺术等也相互借鉴,大秦的诗词歌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绘画、雕刻等技艺也有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而且,因为学子们在游学过程中结交了来自各地的朋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秦各地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曾经那些地域之间的隔阂在学问的交流中慢慢消融,百姓们更加认同自己是大秦的子民,整个国家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陈风在结束了自己的游学之旅后,回到了家乡巴郡。他凭借着所学的知识,在当地开办了一个小小的学堂,将自己在外面学到的先进思想和学问传授给山里的孩子们,希望能为家乡培养出更多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
苏叶和林渊也回到了墨竹书院,他们将自己的游学见闻整理成书,供书院里的其他学子学习参考,并且时常在书院里举办讲座,分享那些精彩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
大秦在这游学的热潮中,不断地发展、进步着,那曾经引发诸多争议的游学禁令,也成为了大秦发展历程中一个值得铭记的转折点,见证了大秦从稳定走向繁荣,在文化融合与学问传承上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